稻浪翻滚蟹满篓:鱼河峁镇稻蟹共生如何一年亩增纯利1200元

今年稻子还没割,蟹贩子就守在田埂上,每斤高于市价3块抢着收。10月11日,榆林市榆阳区鱼河峁镇黄崖窑村,庆丰园家庭农场场主谢飞捧起一只青壳白肚的河蟹,蟹螯钳得竹篓吱呀作响。他身后,400亩稻蟹共生田金黄翻浪,鸭群踏水而过,惊起一串串水珠。就在这片田边,2025年鱼河峁稻蟹丰收季刚刚落幕,却留下一串让农户们津津乐道的数字:稻蟹田平均亩产稻谷650公斤、河蟹105公斤,亩均纯利较单种水稻提高1200元,带动全镇户均增收2.7万元。

稻蟹共生并非新鲜事,但鱼河峁镇把这套老模式玩出了新花样。榆阳区农业农村局2024年测产报告显示:传统水稻单作亩均纯收入约1850元,稻蟹共生田在扣除蟹苗、饲料、防逃网等成本后,亩均纯收入可达3050元。高出的1200元,蟹比稻贡献更大——谢飞掰着指头算:每亩投蟹苗1.2万只,成活率65%,均重2两,地头收购价每斤38元,仅蟹一项就能带来1900元收入,而稻谷只是“顺带”多收一成。

鱼河峁镇稻蟹共生田

技术落地靠细节。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李强把关键总结为“三水两饵一网”:三水即进水、环沟水、晒田水,保证溶氧不低于5毫克/升;两饵指发酵玉米和冰鲜杂鱼,按蟹体重3%日投喂;一网是防逃网,埋深30厘米,上沿向内折15厘米。去年夏天,邻镇照搬模式却忽略防逃网角度,一夜之间跑了三成蟹,直接损失20多万元。

稻蟹共生还让鱼河峁镇第一次有了叫得响的区域公用品牌。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高峰介绍,“鱼河峁稻蟹”已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统一包装、统一溯源码,扫码能看到养殖户、捕捞日期、农残检测报告。谢飞把印着二维码的礼盒递给游客,“去年线上卖了8000盒,最远寄到深圳,一盒10只蟹卖268元,比散卖贵一倍。”

鱼河峁稻蟹礼盒

品牌溢价背后,是农旅融合带来的流量。丰收季3天吸引游客2.3万人次,稻田咖啡、蟹田垂钓、亲子捉蟹体验项目收入突破120万元。镇里趁热打铁,把废弃砖厂改成“稻蟹小镇”接待中心,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占股30%,每年保底分红15万元。黄崖窑村脱贫户刘国庆把自家3亩地流转给农场,又在景区当保安,一年两份收入加起来4.5万元,“比出去打工强,还能守着老娘。”

稻蟹共生并非一帆风顺。2023年7月,持续高温导致环沟水温逼近32℃,蟹蜕壳死亡率飙升。镇里紧急从宁夏请来技术团队,在环沟加装微孔增氧盘,投放大叶浮萍遮阳,才把损失降到5%以内。李强把这次教训写进《鱼河峁稻蟹高温应急手册》,免费发给农户。

鱼河峁镇稻蟹田

眼下,鱼河峁镇正谋划把稻蟹田扩到3000亩。区财政每亩补贴300元建设标准化环沟,邮储银行推出“稻蟹贷”,最高可贷50万元,利率比基准下浮10%。谢飞准备再包200亩,“明年想试试稻蟹鸭三联模式,鸭子吃虫除草,粪便肥水养蟹,每亩还能多收30枚鸭蛋。”

离谢飞农场不远的山地苹果示范园里,刘国庆的100亩果树正陆续下树。去年苹果地头价2.6元/斤,他通过抖音直播卖到4.2元/斤,20万斤苹果多赚32万元。尝到甜头的刘国庆今年又养了200只山羊,“羊粪发酵后给果树追肥,苹果糖度能提高1.5度,蟹田里的稻壳再回收喂羊,循环农业才算闭环。”

夜幕降临,稻田边的露营基地亮起星星灯,游客围着篝火啃蟹腿。副镇长高林雄望着远处起伏的稻浪,语气笃定:“稻蟹共生只是开始,我们要让每寸土地都长出金子,让每个农民都端稳饭碗。”秋风掠过,稻穗沙沙作响,像在回应他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