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院士任继周的草业人生:扎根西北七十载,守望草原育英才
盛夏时节,绿树成荫,百岁高龄的任继周院士依然保持着每天工作五小时的习惯。虽然视力已经大不如前,但这位中国草业科学的奠基人心中始终放不下两件事:未竟的草业事业和等待培养的年轻后学。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名誉院长,任继周用七十余年的坚守,建立了中国现代草业科学的理论体系,创建了完整的草业学科框架和教学体系。令人敬佩的是,近九十岁高龄时,他又开创了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多年来,他倾尽个人积蓄资助学子,累计捐资近700万元,2023年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少年立志,扎根西北
1924年,任继周出生在山东平原县。亲历战乱年代、目睹民生疾苦的他,从小立志用知识改变国家命运。凭借优异成绩,他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畜牧专业。
1950年,在老师王栋教授推荐下,26岁的任继周带着妻子从南京奔赴兰州,接受兽医学家盛彤笙的邀请,开始了与草原相伴的一生。临行前,王栋教授赠予他的对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与牛羊同居,与鹿豕同游”,成为他一生事业的真实写照。
初到西北,艰苦的环境没有让任继周退缩,反而激发了他的科研热情。“甘肃地处三大高原交汇带,草原资源丰富多样,这就是最理想的天然实验室。”回忆起当初的选择,他从不觉得苦。

躬身田野,奠基草业
任继周立即投入野外考察,走遍了甘肃、宁夏的草原牧区。那个年代,他每年都要穿坏一双翻毛皮鞋。1954年,他主持编写的《皇城滩和大马营草原调查报告》问世,成为新中国首批草原调查专著。
为了系统研究草原生态,他在海拔3000米的天祝藏族自治县马营沟搭起帐篷,建立定位观测站。在诗作中,他这样描述当时的工作环境:“月夜清辉漫山梁,溪畔孤帐泛青光。夜闻狼嚎传莽野,晨看熊迹绕帐房。”
这顶帐篷后来发展成为我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甘肃天祝高山草原试验站,开创了我国高寒草地改良研究的先河。
建站初期,任继周每周前三天在兰州教学,后四天就到试验站工作。从马营沟到火车站,要凌晨四点起床赶路,蹚过刺骨的河水,但他从未耽误过一节课。
坚守西北,培育桃李
1995年,任继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面对国内外多家机构的邀请,他坚定表示:“草原生态研究所在兰州,我就在兰州,哪里也不去。”
在科研取得成就的同时,任继周在教育领域同样贡献卓著。他牵头制定了我国草原科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构建了以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培育学等专业课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他主持的《草业科学学科设计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回忆:“1972年,任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不是专业知识,而是生动讲解草原学的意义和文化底蕴,让我深受感染。”
在任继周看来,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他每准备一节课至少要花八小时,要求自己讲课逻辑清晰、重点突出。上课时永远身着正装,保持站姿,他说这是对学生的尊重。

实践育人,关怀后学
任继周特别强调实践教学,要求学生的论文研究必须深入牧场。兰州大学侯扶江教授说:“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在牧场完成的。任先生在全国建立草原试验站,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土地的感情。”
兰州大学张金林教授记得任继周的叮嘱:“除了实验室研究,更要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农牧民的实际问题。”受此启发,他最近开始了植物根际促生菌在退化草地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对学生,任继周总是关怀备至。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他曾因担心给考生的回信中有信息误差,特意追加挂号信进行更正。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令无数学生感动。
助手胥刚说,任继周至今保持着严格的时间管理,常常提醒大家:“工作成果的差距来自八小时之外,要合理利用下班时间。”
甘肃农业大学胡自治教授感慨:“作为学生,我们总觉得任务一个接一个,当时觉得很累,但成果出来后才明白任先生的良苦用心。”

老骥伏枥,薪火相传
七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任继周培养了大批草业人才,其中50多人获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0多人成为博导。
从早年关注国民体质,到提出“藏粮于草”,再到开创农业伦理学,任继周的思考从未停止。2018年,《中国农业伦理学导论》出版;2021年,《中国农业伦理学概论》成为农学专业教材;在他的推动下,农业伦理学成为兰州大学农学专业的必修课。
百岁之际,他写诗自勉:“百岁三万六千天,耐得寂寞与凉炎。虔敬守我弘毅志,春华秋实法自然。”
在2023年的中国草业学会农业伦理学研究会大会上,任继周通过视频寄语后学:“我作为一个百岁老人,誓将有限余年全力以赴。但自忖力不从心……今后的重任将由在座诸君,以及诸君的若干代后来人,代代相继,奋力向前。”
这位百岁科学家的守望,依然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