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中农业大学的油菜试验田里,每年春天总能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田间忙碌。他就是84岁高龄的傅廷栋院士,一个把大半辈子都“泡”在油菜地里的人。
“每年2月底到4月初,傅老师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油菜地里。”傅廷栋的学生这样描述他的工作状态。5月中旬油菜收割后,这位老人又马不停蹄地背着油菜角果,赶往青海、云南等地进行“借田育种”。这样的工作节奏,他已经保持了30多年。
一项改变世界的发现
傅廷栋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的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ol cms)。这项发现被国际同行公认为“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为杂交油菜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但傅廷栋并没有止步于此。1999年,他又发现了一种新型油菜雄性不育材料haucms,替代了“波里马”成为杂交油菜雄性不育类型。这种不断突破自我的精神,让他在油菜育种领域始终走在前列。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
傅廷栋的科研工作始终坚持“顶天立地”——既要追求学术前沿,又要解决实际问题。1992年,他育成我国第一个油菜低芥酸三系杂种华杂2号,并实现大面积推广。此后又育成11个优质、双低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达8000多万亩,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
如今,我国杂交油菜品种生产面积已占全世界油菜总面积的60%。这一数字背后,是傅廷栋等科研工作者数十年的辛勤付出。
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傅廷栋的科研目光始终关注着农民的需求。当他了解到黄土高原农牧区农民面临饲料短缺、生态恶化等问题时,立即开展了“西北地区麦后复种饲料油菜的研究”。

他育成的“饲油1号”专用双低杂交种,在西北地区进行中试、示范。这种饲料油菜只需70多天就能亩产青饲料3-4吨,既不影响粮食生产,又充分利用了8-10月的光、热、水资源。目前,这项技术已累计示范面积超过100万亩,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培养人才,传承科学精神
30多年来,傅廷栋培养了2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他经常对学生说:“搞农业科研,一定要下地。只有在田间地头,才能真正了解作物,发现问题。”
他的学生回忆说,傅老师总是最早到试验田,最晚离开。即使现在年事已高,他仍然坚持亲自下地观察。“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农业科研的热爱,深深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给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建议
傅廷栋的经历给我们很多启示:
首先,科研要服务于实践。 傅廷栋的每一项研究都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正是他的科研成果能够快速转化的重要原因。
其次,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30多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油菜育种一线,这种坚持是科研工作者最宝贵的品质。

再次,要善于观察和思考。 傅廷栋在国际上提出的多个重要观点,都源于他对田间现象的深入观察和思考。
最后,要注重团队培养。 傅廷栋不仅自己取得突出成就,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年轻科研人员,确保油菜育种研究能够持续发展。
扎根大地的科学家
傅廷栋曾荣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农业科学奖、GCIRC“杰出科学家”奖、印度MRPC“油菜研究终身成就奖”等多项荣誉。但最让他自豪的,还是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

“农业科研工作者就要扎根土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傅廷栋经常这样说。如今,虽然已年过八旬,他仍然坚持每天到试验田观察油菜长势。这种对科研的热爱和执着,正是他取得卓越成就的关键。
从傅廷栋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科学家应有的品质:脚踏实地、勇于创新、服务社会。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科研成就,不仅体现在论文和奖项上,更体现在对国家和人民实实在在的贡献中。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我们需要更多像傅廷栋这样的科学家,把实验室研究与田间实践相结合,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