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打出增收组合拳,助力农村居民“钱袋子”鼓起来

“我这手工做的丝瓜络布鞋,穿上那叫一个舒服,家人们要是喜欢,可别错过,赶紧下单呀!”近日,在巫溪县文峰镇长兴村,重庆何航鞋业有限公司的直播间里,聚光灯聚焦下,女主播姚中庆正活力满满地向网友们推销着公司生产的巫溪布鞋。仅仅直播两小时,她就创造了4000元的销售额,看着订单如雪花般不断飘来,她满心欢喜。

市农业农村委给出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45元,同比增长6.2%,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3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名第五。与此同时,城乡收入比持续缩小,从上年同期的2.41:1降至2.37:1。在就业形势充满不确定性,稳增长、稳就业面临新挑战的大背景下,重庆凭借一套行之有效的增收组合拳,全力以赴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就业账:新增农民工就近就业18.4万人

姚中庆在学校学的是播音主持专业,当网络主播一直是她的梦想。当地人社部门和学校老师了解情况后,在今年3月积极推荐,她顺利进入何航鞋业,成为了一名带货主播。“专业对口不说,离家近,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家人,这工作简直太合适了。”姚中庆作为新晋主播,经过主播孵化中心培训后上岗,“直播4个月,现在每月能挣4000多块钱呢。”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改善状况的关键指标,直接反映着农村居民获取收入和财富的能力,关乎他们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感。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村居民收入由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四部分构成,分别大致对应务工收入、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收入、出租房屋土地分红银行利息等收入,以及养老金或种粮补贴、社会救济和补助等收入,其中务工收入占比最大。

一人就业,全家就有了希望。为助力农村居民就近就业增收,提升就业质量,市级相关部门联合举办专题培训班,以农民工和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培训力度,精准制定培训计划,提升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市人力社保局开展“引老乡、回家乡、建家乡”系列专项行动,多管齐下帮助农民工返乡就业、就近就业。

在帮助群众掌握扎实技能的基础上,市级相关部门还出台交通补助和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等福利政策,为返岗人员提供专车专列输送服务。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我市通过扎实开展农民工就近就业三年行动、根治欠薪专项行动等,新增农民工就近就业18.4万人,其中以工代赈带动务工7.8万人,人均增收1.3万元。

未来,我市将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主动对接用工企业,挖掘更多岗位资源。加大以工代赈支持力度,打造一批市级特色劳务品牌,为农民工创造更多就近就业机会;对难以通过市场渠道就业的困难人员,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确保农民工就业规模稳定。

产业账:特色产业覆盖90%以上农村居民

44岁的梁大建是南川区金山镇玉泉村凉水溪组的村民,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进过工厂,做过建筑工,一心想要致富的他最终决定回老家创业。2018年,他引进3000多棵无花果苗开始种植。然而,由于不懂经营,品质优良的无花果只能以四五元的价格贱卖,甚至还出现过滞销烂在树上的情况。

就在他焦头烂额之时,当地有关部门及时伸出援手。区农技推广总站送来增施有机肥技术,区商务委传授农产品线上销售技巧,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开展农文旅产业培训……前不久,梁大建还参加了“短视频赋能农产品”培训活动,收获颇丰。“今年的果子还没成熟,就有新客户提前下单了。多亏政府一路扶持,让我心里有了底,粗略估计,今年能有20多万元收入。”梁大建感慨地说。

“在农村地区,特色产业是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实施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出台《关于大力度推进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及“黄金十条”支持政策,设立百亿级产业生态基金;引导各区县形成“一主两辅”产业发展格局,特色产业覆盖90%以上的农村居民。

在提高产业到户覆盖率的同时,我市注重产业品牌打造,推动产业“接二连三”,构建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等产业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发展乡村民宿,实现多元化增收。

为进一步发挥产业增收的带动作用,接下来,我市将加大对“一主两辅”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分类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健全特色产业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为农村地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提升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

财产账: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达27.38亿元

家住北碚区北温泉街道人民村的张永成没想到,自己没花一分钱,老房子就变成了民宿,而且自己还住进了民宿。2023年,他将自家100多平方米的闲置农房租给火锅店负责人李国铖,打造集“花园火锅+乡村民宿”于一体的新业态。张永成不仅能在8年内获得10多万元的租金,还在改造后的民宿里拥有一间30多平方米的单间。同村还有3户村民也将闲置农房出租给了李国铖。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宅基地空置现象较为普遍。盘活这些闲置资产,能够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城乡融合。为此,我市加快建设城乡要素流动市场,以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牵头,构建“市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区县流转服务公司+乡镇服务站+村级服务点”四级服务体系,成立全市统一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金额达27.38亿元,实现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总收入26.55亿元、村均29.13万元、分红1.56亿元。

“但从收入构成来看,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仍不高。”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深入推进小县大城、强镇带村、强村富民贯通联动改革,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元化发展路径,不断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