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一起去了一趟广西甘蔗地,田埂上晒着的甘蔗叶沙沙响,几个农民蹲在地里剥甘蔗皮,露出紫黑发亮的杆儿,汁水顺着指缝往下滴——这场景让我想起当地老蔗农常说的一句话:“种下甜蜜希望,收获金色秋天”。可不是嘛,这话里藏着的,哪是简单的口头禅,分明是他们年复一年弯腰劳作的真实注脚。
广西的甘蔗田,说它是“海洋”一点不夸张。去年在南宁农产品批发市场碰到个老商贩,他扒拉着一筐黑皮甘蔗给我看:“你看这皮,紫得能反光,咬一口甜到心尖儿。”2023年的数据是1150万亩种植面积,7800多万吨产量,占了全国甘蔗总量的60%以上。而黑皮甘蔗这几年尤其火,2024年种植面积突破120万亩,虽然占比还不到10.4%,但势头猛得像雨后春笋。

为什么是黑皮甘蔗?有次去百色的蔗农家,他切开一节甘蔗,汁水顺着刀面往下淌,甜得人眯起眼睛:“这黑皮甘蔗啊,糖分足,纤维细,冬天放半个月都不坏。”市场上也确实卖得贵,2024年南宁批发行情是1.8元一斤,比普通白皮甘蔗高出三成;到了冬天水果淡季,零售能卖到三四块,利润空间看着就让人动心。
更有意思的是,这“甜蜜的生意”早就跳出了南方,往北方走,还上了线。前阵子刷电商平台,发现广西的黑皮甘蔗销量涨得吓人,去年同比增长87%,广西发货占了四分之三还多。有个卖货的小伙子跟我说:“北方人冬天爱吃点甜的,甘蔗煮水、烤着吃都受欢迎,我们凌晨三点就去田里砍,保证新鲜。”

那具体能赚多少钱?我找在合作社帮忙的朋友算了笔账。一亩地的成本大概2700块,包括种苗600、化肥农药800、人工管理1000,零零碎碎加起来。如果亩产10吨,按1.8元一斤算,亩产值3.6万元,净利润3.3万多;要是通过电商卖到北方,能卖2.5元一斤以上,净利润能到4.7万。这还不算深加工,榨成汁卖,每吨甘蔗能出600升汁,一升5块钱,光汁就能卖3万多;甘蔗渣还能做饲料、纸浆,附加值翻了三倍不止。
现在广西不少地方都在做“电商 + 合作社 + 农户”的模式,比如扶绥的黑皮甘蔗、龙州的“甘蔗王”,都成了区域名片。有个叫“阿莲姐”的农户,去年用直播带货,一场播下来卖了3万多斤,她说:“以前我们的甘蔗运到附近集市,一卡车能卖完就不错了,现在直播间里全国各地的人来买,连新疆、黑龙江的都有。”品牌化之后,产品能溢价20%以上,这钱赚得比单纯卖原料踏实多了。
当然,广西政府也没闲着,对连片种50亩以上的农户,每亩补300块;还推广机械化种植,以前砍甘蔗全靠人工,现在机器一天能砍30吨,省了不少力。南宁的农村电商服务中心,不仅帮农户对接物流,还教他们怎么拍视频、写文案,有人专门负责把“扶绥黑皮甘蔗”这个牌子打响。
不过想种甘蔗也不是没门槛。有经验的老把式说,规模种植至少得50亩以上,土地和技术是基础;小农户可以搞家庭农场,自己种自己卖,搭上电商平台就行;要是想做深加工,就得拉着企业或者合作社一起干,政府还有项目资金支持。但风险也得想到,台风、干旱这些天灾,还有市场价格波动,都得盯着。就像种了一辈子甘蔗的李大叔说的:“土地不会骗你,但也得看天吃饭,得懂门道才行。”
走出那片望不到边的甘蔗田,夕阳把杆子照得金黄金黄的。突然觉得,这黑皮甘蔗就像广西的一个符号,扎在土里,甜在心里。它不仅是农民手里的“钱袋子”,更是这片土地上藏着的“甜蜜密码”——只要肯用心,就能收获一整年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