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全力抗旱保秋粮:渠井联动 精准滴灌 力夺全年丰收

秋粮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能否完成今年约1.4万亿斤的粮食总产目标,关键就看接下来的四十多天。处暑一过,玉米、水稻、大豆、花生等主要秋粮作物全面进入灌浆—腊熟—收获的关键窗口期,既是产量形成冲刺阶段,也是自然灾害、病虫害集中爆发的高风险时段。黄淮海、东北、长江中下游等主要产区正把最后一段田管当作“决赛圈”,争分夺秒夯实稳产基础。

河南是全国秋粮“压舱石”,今年播种面积超过7600万亩。13000余名农技人员继续执行“分片包县”机制,把课堂搬到地头。在安阳内黄县二安镇,6万亩高油酸花生正值膨果期,特聘技术员刘志合蹲在地头反复叮嘱:“现在土壤含水量要稳在田间持水量的65%左右,切忌大水漫灌;杀菌剂、杀虫剂、叶面肥三合一,无人机低量喷雾,既防病虫又保叶绿叶面积。”村民张同善今年扩种到70亩,地头新增的指针式喷灌机和无人机飞防队让他底气十足:“以前靠天收,现在靠技收,一亩地多花60元,能多收200斤果,值!”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已下发《2025年秋粮田管技术指导意见》,配套成立9个厅级干部带队的督导组、18个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家小分队,分市包片、日调度、周会商。目前全省玉米、花生、水稻一二类苗比例达93.4%,比去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

千里之外的江淮平原,安徽一季中稻正处孕穗破口期。受前期高温多雨叠加影响,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迁入量大,纹枯病重发风险高。涡阳县新兴镇每天出动120架植保无人机,以“一喷多促”为核心,把促壮苗、防病虫害、增粒重、提抗逆四道工序一次完成。飞防队负责人刘闯介绍:“飞机带药量精准到毫升,雾滴粒径控制在150微米以下,一块300亩的稻田,40分钟就完成全覆盖,比人工快30倍,药剂利用率提高25%。

东北主产区同样“科技范儿”十足。辽宁昌图县玉米高产示范区里,北斗导航精量播种的玉米已长到2.5米高,长势整齐划一。县农技中心副主任王立新点开手机里的智慧农田APP,屏幕实时显示土壤墒情、叶片氮素含量和虫口密度,“根据数据模型,我们给无人机下发处方图,实现精准变量施肥打药,预计亩产可突破2100斤。”

在祖国北端的呼伦贝尔,260多万亩小麦金浪翻滚,收获大幕已拉开。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110台联合收割机、160辆运粮车昼夜抢收,农机手刘金柱笑言:“晴天窗口期只有三四天,我们人歇机不停,日进度保持在18万亩以上,确保颗颗归仓。”当地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同步启动烘干、收储、质检一条龙服务,潮粮烘干能力达到日1.2万吨,确保小麦含水量控制在13%以内,品质达到国标二等以上。

距离大面积收获还有40余天,极端天气、病虫害、倒伏等风险仍高悬头顶。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技中心、药检所,已派出8个工作组下沉18个重点省份,围绕“防灾、减损、提单产”三条主线开展集中调研指导。种植业司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紧盯“一喷多促”窗口期,组织各地加密监测预警、细化田管措施、强化农机调度,确保秋粮稳产增产,为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4万亿斤以上、端牢中国饭碗再上一道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