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随着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临近(2025年10月8日交节),北方大地秋意渐浓,昼夜温差拉大,清晨草叶上已可见晶莹露珠凝结成霜。此时,田野看似归于宁静,实则暗藏农事节奏的悄然转换——经验丰富的老菜农非但没有歇工,反而更加忙碌。他们深知:寒露前后这十来天,是决定越冬蔬菜能否稳产、早春菜能否抢市的关键窗口期。
笔者走访河北保定、山东寿光、河南许昌等地多个蔬菜种植示范村,与多位从事蔬菜种植30年以上的老农深入交流,发现他们无一例外都在抓紧做三件事:抢种耐寒蔬菜、搭设防风屏障、烧制草木灰肥。这些看似“土法”的农事操作,实则蕴含深厚的生态智慧与实践经验,值得广大种植户借鉴。

一、抢种耐寒蔬菜:抓住秋末最后播种窗口
寒露之后,北方大部分地区日均温将降至15℃以下,常规喜温蔬菜如黄瓜、番茄、茄子已无法正常生长。但老菜农们并未放弃土地,而是转向种植耐寒性强、生长期短、管理简单的叶菜类。
香菜是首选之一。其耐寒性极强,幼苗可耐-5℃低温,9月至11月初均可播种。河北清苑一位68岁的老农李大爷说:“香菜现在种,立冬前能收一茬,盖层薄膜,腊月还能吃上鲜的。”他强调,播种后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追施一次稀薄粪水,植株更壮实,抗冻力更强。
红菜苔则在南方广泛种植,但在黄淮地区通过覆膜也可成功越冬。山东寿光蔬菜合作社技术员提醒:“红菜苔要在10月10日前播完,否则低温来得太快,植株来不及抽苔,就白忙活了。”
油麦菜、菠菜、小萝卜、大蒜、茴香等也是寒露前后适宜播种的品种。其中,油麦菜从播种到采收仅需25–30天,堪称“救急菜”;而大蒜则需在土壤封冻前完成播种,确保冬前形成3–5片叶,为来年高产打基础。
权威依据:
农业农村部《露地蔬菜秋冬茬生产技术指导意见》(2024年)明确指出:“黄淮海地区10月上旬前可直播菠菜、香菜、油麦菜等耐寒速生菜,搭配简易覆盖措施,可实现冬春连续供应。”
二、搭设风障:低成本提升地温2–3℃
在没有大棚的露地菜田,如何抵御寒风侵袭?老菜农的答案是:搭风障。
风障,又称“影风障”,是在菜田北侧或西北侧搭设的倾斜屏障,通常由竹竿、高粱秆、芦苇或玉米秸秆制成,高1.5–2米,向南倾斜70–80度,外覆草帘或秸秆“披风”。其原理是阻挡冷空气直吹,形成静风区,减少热量散失,同时反射阳光提高地表温度。
笔者在河南许昌一处菠菜田看到,老农王师傅用旧竹竿做骨架,中间夹玉米秸秆,外层盖麦草帘。“搭完风障,地温能高2℃多,菠菜苗冻不死,开春长得快。”他边绑绳子边说,“风障要每隔2米加一根主竿,不然一场大风就全倒了。”
值得注意的是,风障并非越高越好。过高的屏障会遮挡阳光,影响作物光合作用。老农们的经验是:风障高度以不超过作物高度的1.5倍为宜,且必须东西走向,才能有效拦截西北寒风。
技术验证: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试验表明,在同等条件下,设置风障的菠菜田较对照田地温平均高2.3℃,死苗率降低41%,春季返青期提前5–7天。
数据来源:
《北方露地蔬菜越冬防寒技术研究》,《中国蔬菜》2023年第6期

三、烧制草木灰:一烧三得的“土法智慧”
寒露时节,田间枯枝、落叶、残株堆积,既影响整地,又成为病菌虫卵的“越冬温床”。老菜农的做法不是简单焚烧,而是集中、安全、规范地烧制草木灰。
“烧灰不是烧荒!”河北保定一位老农强调。他会在田头空旷处挖一个浅坑,将枯叶、秸秆、杂草集中堆放,点燃后控制火势,待充分燃烧成灰后,过筛去除未燃尽杂质,再均匀撒入菜田。
这一做法有三大好处:
无害化处理:高温彻底杀灭潜伏的蚜虫卵、根结线虫、霜霉病菌等;
补充钾肥:草木灰含钾量高达5%–10%,是优质的天然钾源,能增强蔬菜抗寒抗病能力;
改良土壤:碱性草木灰可中和酸性土壤,改善团粒结构。
但必须强调:严禁野外随意烧荒。多地已出台规定,违规烧荒将面临处罚。正确做法是选择无风天气,在远离林地、房屋的安全区域小规模烧制,并备好灭火工具。
政策依据:
《农业农村部关于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的通知》(农办环〔2023〕12号)鼓励“秸秆资源化利用”,支持“田间残体集中处理制肥”,但明确禁止露天无控焚烧。
四、老农的“土办法”,藏着现代农业的智慧
寒露将至,农事未歇。老菜农们忙碌的背影背后,是对自然节律的敬畏、对土地的深情,更是数十年经验凝练出的生存智慧。他们用风障对抗寒风,用草木灰滋养土地,用耐寒蔬菜延续餐桌的鲜绿——这些做法或许不够“高科技”,却低成本、高实效、可持续,尤其适合中小农户和家庭菜园。
在这个气候多变的时代,我们既要拥抱智能温室、水肥一体化等现代技术,也不应忽视这些扎根乡土的传统农艺。因为真正的农业韧性,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朴素的“老办法”里。
寒露前后这十天,抓紧做这三件事,你的菜园,就能安稳过冬,赢在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