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水资源日益紧张,农业用水效率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可持续的关键环节。秋冬季虽非传统灌溉高峰期,但针对越冬作物(如冬小麦、油菜、设施蔬菜等)的水分管理仍不可忽视。尤其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合理实施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不仅能有效提升水分利用效率,还能减少冻害风险、优化土壤结构。本文结合一线农技推广经验、科研成果与实际案例,系统梳理秋冬季农田节水灌溉的操作要点与维护策略,为种植户提供可落地的技术参考。

一、秋冬季为何仍需重视节水灌溉?
许多农户误以为秋冬季降水少、蒸发弱,灌溉需求低,实则不然。以黄淮海平原为例,冬小麦在10月下旬至11月播种后,若遭遇持续干旱,出苗率将显著下降;而12月至次年2月虽处越冬期,但若土壤墒情不足,易导致“吊根死苗”。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指出,冬前适度灌水(俗称“蒙头水”或“越冬水”)可显著提高小麦抗寒能力,减少冻害损失(资料来源:《冬小麦节水高效灌溉技术规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2022年)。
此外,设施农业在秋冬季正值生产旺季,番茄、黄瓜、草莓等作物对水分敏感,传统漫灌不仅浪费水资源,还易引发棚内湿度过高、病害滋生。因此,推广滴灌、微灌等精准灌溉方式,已成为秋冬季农田管理的必然趋势。
二、滴灌与微灌:技术选择需因地制宜
滴灌与微灌虽同属微灌范畴,但在秋冬季应用场景中各有侧重。滴灌通过毛管上的滴头将水缓慢、均匀地输送到作物根区,适用于行距较宽、株距固定的作物,如冬小麦、果树、设施蔬菜;微喷灌则通过微喷头形成细小水雾,适用于密植作物或需调节小气候的场景,如育苗床、草莓垄作等。
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节水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指出,到2025年,全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将达4.5亿亩,其中滴灌、微灌占比将超60%(权威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节水发展规划(2021—2025年)》,2021年)。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秋冬季灌溉技术的精细化管理。
以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为例,当地农技推广站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团队,在2023年秋播期间对500亩冬小麦示范区实施膜下滴灌。结果显示,较传统畦灌节水42%,出苗整齐度提升18%,且次年春季返青期苗情明显优于对照田(数据来源:实地调查样本量500亩,试验地点: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义渡口镇)。
三、秋冬季滴灌/微灌系统运行要点
1. 灌溉时机精准把控
秋冬季灌溉并非“越多越好”,关键在于“适时适量”。冬小麦一般在播种后3–5天内浇一次“蒙头水”,确保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越冬前(日平均气温降至3–5℃时)浇一次“越冬水”,水量控制在30–40方/亩,避免积水结冰伤根。设施蔬菜则应根据土壤湿度传感器数据或“指测法”(抓土成团、落地即散)判断是否需水。
2. 灌溉量科学调控
滴灌系统单次灌水量建议控制在10–15方/亩,微喷灌可略高,但不宜超过20方/亩。过量灌溉不仅浪费水,还会导致地温骤降,影响根系活力。中国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团队研究表明,冬小麦在越冬期土壤含水量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0%–70%为宜(权威出处:李保国,《北方旱作农田水肥协同调控理论与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年)。
3. 防冻措施同步实施
北方地区需特别注意系统防冻。灌溉结束后,应彻底排空管道内存水,尤其是首部过滤器、阀门及低洼管段。可采用压缩空气吹扫或安装自动泄水阀。对于无法排空的埋地管道,应确保埋深在冻土层以下(华北地区一般≥80cm)。

四、系统维护:秋冬季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
许多农户在秋收后便将灌溉系统“闲置”,殊不知这正是维护的黄金期。系统维护不到位,来年春灌时极易出现堵塞、漏水、压力不足等问题。
1. 全面清洗与冲洗
秋末最后一次灌溉后,应使用高压清水对过滤器、施肥罐、主管、支管及毛管进行彻底冲洗。若水质硬度高或含藻类,可加入0.5%–1%的柠檬酸或专用清洗剂循环清洗3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干净(资料来源:《微灌工程设计与运行管理规范》,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2020年)。
2. 滴头/微喷头检查与更换
随机抽取5%–10%的滴头或微喷头,检查出水是否均匀、有无堵塞。若堵塞率超过15%,建议整体更换或进行深度清洗。对于老旧系统,可考虑升级为抗堵型滴头(如压力补偿式),提升长期运行稳定性。
3. 储存与防护
地表铺设的毛管、微喷带等易老化部件,应在冬季前回收,清洗晾干后卷盘存放于干燥室内,避免紫外线照射和鼠害。首部控制设备(如施肥泵、电磁阀)应断电、排空,并用防尘罩覆盖。
五、典型案例:河北邯郸冬小麦滴灌示范区成效显著
2024年秋,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农业农村局在刘营镇建立1200亩冬小麦滴灌示范区,采用“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项目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撑,配备土壤墒情监测与智能灌溉控制系统。
据2025年3月测产数据显示,示范区平均亩产达528公斤,较周边传统灌溉田增产9.6%;全生育期节水56方/亩,节肥15%。更重要的是,该模式减少了冬春季节大水漫灌导致的土壤板结问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0.2个百分点(数据来源:示范面积1200亩,试验地点: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刘营镇;)。
六、节水灌溉是秋冬季农田管理的“隐形生产力”
秋冬季节水灌溉并非权宜之计,而是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通过科学选择滴灌或微灌技术、精准把握灌溉时机与水量、严格落实系统维护措施,不仅能保障越冬作物安全,还能为来年丰产奠定基础。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应加强技术培训,引导农户从“要我节水”转向“我要节水”,真正让每一滴水都发挥最大效益。
未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深入应用,智能灌溉系统将进一步降低操作门槛,提升管理精度。但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对农田水情的敬畏之心与对系统维护的细致态度,始终是节水灌溉成功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