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冬小麦安全越冬关键措施:封冻水与镇压的实践指南

北方冬小麦能否安全越冬,直接决定翌年群体起点与产量基础。多年田间跟踪与区域示范表明,越冬期管理的核心在于“以水稳温、以压促根”,通过科学浇灌封冻水与合理镇压,可有效降低冻害死苗率,提高返青一致性。本文结合农业农村部最新技术规程与黄淮海主产区调研案例,系统梳理关键操作要点,供种植主体参考。

冬小麦田封冻水灌溉,大型喷灌机作业远景

北方冬小麦越冬面临的核心风险

1. 温度波动大:冬季“昼融夜冻”频繁,土壤体积反复胀缩,易拉断根系,形成“根拔”死苗。

2. 表墒不足:封冻前若0~20 cm土层相对含水率低于60%,遇寒潮时土壤热容量小,低温快速传导至分蘖节,造成“干冻”死苗。

3. 坷垃架空:整地粗放或秸秆还田质量差时,土壤大孔隙多,冷空气钻入,局部温度骤降,加重冻害。

4. 旺长与弱苗并存:播期偏早或播量过大导致旺长,细胞含水量高,抗寒力差;播期偏晚或底墒不足则苗小根短,储备养分少,均易倒苗。

封冻水:稳温保墒的第一道防线

1. 最佳时机:抓住“夜冻昼消”窗口

多年定位试验表明,当日均温稳定降至3~5 ℃、连续3 d午后表土化冻、夜间重新结冻时,为最优滴水节点。此时灌溉水分可缓慢下渗,至封冻前形成“底墒足、表土润”的理想状态,既增加土壤热容量,又避免表层积水结冰伤苗【1】

2. 用水量与方式:滴灌40~50 m³/亩、渗透30 cm

在黄淮海平原沙壤土区,滴灌越冬水40 m³即可使30 cm土层含水率提升至75%左右,满足越冬需求;黏壤土区可增至50 m³。漫灌地块应改小畦,单畦面积不超过1亩,防止“跑马水”造成土壤板结与养分淋失【2】

3. 水质与配套:带肥改盐、封管防冻

滨海盐碱地可随水滴施腐殖酸水溶肥5 kg/亩,降低结冰点、缓冲盐碱胁迫;灌溉后须及时排空支管与毛管余水,利用空气压缩机或自然回水方式,防止夜间低温冻裂管道。

土壤表层封冻效果,冰壳下湿润土壤特写

镇压:弥缝促根的第二道保险

1. 作用机理

镇压通过瞬时机械压力,将表层0~5 cm土壤容重由1.1 g/cm³提升至1.3 g/cm³左右,显著减少大孔隙,阻断冷空气通道;同时,压实坷垃,使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减少“根拔”风险。

2. 时间与次数

主镇压期在封冻水渗后2~3 d、地表呈“白僵”状态时进行;雪前若出现裂缝、坷垃反弹,可追加一次。返青前若冻融裂缝再次扩大,可用轻型镇压器顺行补压一次,但须避开昼消夜冻剧烈期,防止机械伤苗。

3. 机械选择与技术参数

常用圆筒镇压器或“V”型轮镇压器,单轮重量控制在80~120 kg;行走速度≤5 km/h,确保压强均匀。示范场对比显示,规范镇压处理区越冬死苗率平均降低2.4个百分点,返青期群体增加12万茎/亩【3】

配套措施:盖土、化控与禁止放牧

1. 盖土防寒:对播种偏深或分蘖节裸露地块,用竹耙顺垄覆细土2 cm,可稳定地温1~2 ℃,减少叶片冻枯率。

2. 化控防旺:对10月底前形成7叶1心、群体超过90万茎/亩的旺长麦田,可在封冻前7~10 d叶面喷施200 mg/L矮壮素,抑制细胞伸长,提高可溶性糖含量,增强抗寒性。

3. 严禁冬季放牧:牲畜啃食后绿色叶片减少,返青初期光合能力骤降,延缓恢复生长,易造成“二弱”——苗弱、根弱,最终导致穗数不足。

灌溉后保墒措施,秸秆覆盖作业远景

不同苗情的分类管理策略

苗情类型 判断标准 水肥策略 镇压要点
一类壮苗 6叶1心,群体80万茎/亩 封冻水40 m³,不追肥 封冻后轻压1次
二类苗 5叶1心,群体60万茎/亩 封冻水45 m³,随水带尿素5 kg 封冻水渗后重压1次
三类弱苗 4叶以下,群体<45万茎/亩 提前至日均温7 ℃浇水,带尿素7 kg 镇压后覆盖农家肥500 kg
旺长苗 7叶以上,群体>90万茎/亩 推迟5 d浇水,喷施矮壮素 封冻前后各压1次,方向垂直

示范案例:山东莱州“双压双水”模式

2023—2024年度,莱州市金丰合作社在2000亩冬小麦田实施“播后压+封冻水+封冻压+返青水”模式:播后24 h内采用“井”字形镇压一遍;11月18日滴灌越冬水42 m³;11月22日再镇压一次;翌年3月5日补灌返青水35 m³。结果越冬死苗率仅0.8%,较对照降低3.1个百分点;实收亩产623 kg,同比增产57 kg,增幅10.1%。

常见误区与纠正

误区一:越冬水越早越好。
纠正:过早灌溉易诱发二次旺长,且蒸发量大,起不到蓄墒作用;应严格以温度指标为准。

误区二:镇压会压伤麦苗。
纠正:只要避开“湿压”“冻压”与三叶前、拔节期,选择合适重量与速度,镇压利远大于弊。

误区三:积雪越厚越保险。
纠正:持续30 cm以上厚雪易诱发雪腐病,需及时破雪撒灰,降低湿度。

冬小麦越冬期根系,土壤剖面根系分布特写

把“经验”变“标准”,让麦苗安全越冬

北方冬小麦越冬管理并非“靠天吃饭”,而是可量化、可复制的技术体系。种植主体只需抓住“封冻水+镇压”两个核心节点,配套分类管理,即可将冻害死苗率控制在2%以内,为高产群体奠定坚实基础。建议各地农技部门结合北斗导航播种、水肥一体化等装备,将上述参数固化为地方标准,实现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

数据来源与参考资料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技术手册》,2024-03。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冬小麦安全越冬技术指导意见》,2023-11。

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莱州市冬小麦“双压双水”示范总结》,20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