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邑红梨“走红”记:一颗梨的产业升级路

10月28日,在武邑县武罗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冷藏库外,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张旺花、张秀菊和工友们手脚麻利地分拣着眼前的红梨。这些果子个个红润饱满,空气中都弥漫着清甜的梨香。分拣完毕,一箱箱包装整齐的红梨即将被装车,发往北京、天津等地的市场。

“今年风调雨顺,红梨品质特别好,亩产超过了3000公斤。”合作社经理武月鹏看着眼前的丰收场景,脸上带着喜悦。他补充道,不仅鲜果受欢迎,以红梨为原料开发的“红梨四宝”、“红梨盏”等深加工产品更是抢手,年销量稳定在一万盒以上,经常供不应求。

从“扎堆竞争”到“独树一帜”

武邑红梨今天的走红,并不是偶然。武邑县本身有上千年的种梨历史,但过去一直种植传统品种,大家种的都是差不多的梨,市场上竞争激烈,有时候果子卖不上价,甚至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转机发生在2016年。当地没有死守着“老本”不变,而是决定换个思路,大胆引进了全新的红梨品种。这一步“换种”非常关键,一下子让武邑的梨从众多“大众脸”中脱颖而出,变成了市场里“独一份”的特色产品,为后来的产业发展铺平了道路。

用“标准”打磨出好品质

有了好品种,只是第一步。怎么把梨种好,卖出好价钱,靠的是实打实的品质。

武邑人在提升品质上下了硬功夫。他们从种植到管理的各个环节不断摸索、总结,最终形成了一套多达63道的标准化生产工序。每一步该怎么操作,都有明确的标准。

武月鹏拿起一个特级红梨举例说:“像这样的特级果,重量要达到400克,外形必须圆润饱满,颜色要均匀,而且甜度也有硬性指标,必须达标才行。”正是这种对标准的严格坚守,让武邑红梨赢得了市场的信任和口碑。它先后获得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绿色食品认证,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种植面积也从最初零星的试点,扩展到了现在的4600亩,成了全国最大的单品红梨种植基地。

不止于鲜卖:把一颗梨的价值“吃干榨净”

如果只停留在卖鲜果,市场风险和效益天花板很快就会出现。武邑人很早就意识到,要想产业长久兴旺,必须把产业链做长。

现在,武邑红梨早已不只是一颗新鲜水果。它被加工成梨干、梨膏、梨茶等多种产品,走进了更多消费场景。“我们最近还在抓紧研发红梨酒,预计春节前就能推向市场。”武月鹏介绍,现在每年收获的梨果中,大约有一半会用于深加工。

每开发一种新产品,每延伸一个产业链环节,都是对红梨价值的一次深度挖掘。这不仅大大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也让整个产业抵抗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变得更强。

武邑红梨的“走红”之路,给很多地方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思路。它告诉我们,优质的乡土资源潜力巨大,关键在于能否沉下心深耕品质,敢于延伸产业链,并积极开拓市场。只要做到这些,看似普通的“土特产”,完全有能力成长为一个带动百姓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