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第四场新闻发布会透露,“十四五”期间,全省农业农村系统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办了不少让群众有切实感受的民生实事,全省农业农村发展态势良好,稳中求进、持续优化,为全省发展起到了“基本盘”“压舱石”的作用。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刘宝岐介绍,“十四五”时期,河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进一步、三个显著”。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提升
河北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进行全程精细精准科学管理。2024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9690.2万亩、亩产403.4公斤、总产781.8亿斤,与2020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07万亩、7.3公斤、22.6亿斤,粮食产量创下历史新高。
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河北一手抓“藏粮于地”,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752万亩,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旱碱麦面积扩大到184.98万亩;一手抓“藏粮于技”,培育350多个优良新品种,研制500多台套新装备新机具,试验示范5000余项新技术新模式,全省农作物优良品种、主推技术覆盖率分别稳定在98%、9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以上。同时,持续推进“菜篮子”产品生产,菜、肉、蛋、奶、果、水产品种类丰富,供应充足。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
河北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按照“早宽简实”原则,健全完善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监测标准从2021年的6600元逐年上调至2025年的9000元。截至2025年10月底,全省有防止返贫监测对象14.82万户34.91万人,通过精准分类帮扶,10.89万户25.52万人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其余未消除风险的也都落实了针对性帮扶措施。
河北持续深化产业、就业帮扶,每个脱贫县培育发展1至2个特色主导产业,用好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落实税费优惠、社保补贴、一次性交通补助等就业奖补政策。2024年,全省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达95.13万人,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2712元增长至17836元,增速高于全省和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7年在国家考核评估中获“好”等次,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乡村产业发展质量提高
河北全力实施增强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行动,聚焦农业主导产业,以“五大千亿级”工程为抓手,一体推进集群、园区、项目建设,创建了10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74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蔬菜、中药材、奶业、精品肉类、中央厨房等全产业链产值均超千亿元。
河北持续推进“净菜进京”,打造衡沧高品质蔬菜产业示范区,与北京共建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11.5万亩,2024年蔬菜在北京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2.5%。同时,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从3133家增加到3845家。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培育8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总数达62个。2024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22元,较2020年增加555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0年的2.26降低到2.07。

农村面貌改善
河北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收转运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累计改造农村户厕967.17万户,29841个村庄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省村庄基本干净整洁。
河北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1%、乡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81.25%、村医队伍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数占村医总数比例达52.58%。持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将整治高价彩礼问题作为重要内容,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打造“冀农乐”农民文化体育品牌。突出重点区域,连线成片布局建设33个省级和美乡村重点片区,建设1.3万个和美乡村。
农村发展活力增强
河北深化农村承包地改革,有序推进国家级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县试点。加强宅基地规范管理,定州市、平泉市、邢台市信都区、邯郸市峰峰矿区完成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省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村达90.4%。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截至2024年底,全省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达11.13万户,纳入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达15.5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6.83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