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苍梧六堡茶产业融合数字技术实现质效双升,年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

初冬的清晨,广西苍梧县六堡镇的茶山笼罩在薄雾中。随着2025中国黑茶大会暨梧州六堡茶文化节临近,这片传统茶乡正展现出全新的产业面貌。

在六堡镇六合码头,老茶商蒋永春讲述着百年往事:“当年,装满六堡茶的竹筐从这里启程,经肇庆运往广州十三行,再销往香港和南洋地区。”这条古老的“茶船古道”见证了六堡茶的对外贸易史,也承载着海外华人的集体记忆。

马来西亚六堡茶协会会长郭俊邦表示,品饮六堡茶已成为当地华人的生活习惯。数据显示,2024年经梧州口岸出口的六堡茶达87.5吨,货值近千万元人民币,传统市场保持稳定需求。

产业发展的背后是持续的政策支持。2004年,梧州市将六堡茶列为重点扶持产业;2014年,六堡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生态茶园建设全面启动。据苍梧县茶业局统计,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已达20.5万亩,2024年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较2021年实现翻番。

数字技术为传统茶产业注入新动力。在苍梧县沁怡六堡茶业专业合作社的茶园里,368个网格单元实现智能化管理。区块链溯源系统记录每批原料的详细信息,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运行,配备AI算法的无人机可提前14天预警病虫害。这种技术与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合作社茶叶出口检测通过率从82%提升至98%,2024年欧盟订单量同比增长210%。

目前,苍梧县已建成1.19万亩智慧生态数字茶园,配备6条全自动加工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超过3000吨。茶产业大数据平台与“苍梧茶数”移动应用构成数字化管理中台,实现100个重点茶园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质量追溯。

产业升级带动茶农增收。山坪村茶农陈勇超介绍说:“培训前制作的茶叶品质不稳定,每斤售价不足50元。现在按照标准工艺制作,同样原料的茶叶可以卖到250元以上。”他管理的50多亩茶园,每年带来近10万元额外收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祝雪兰自2009年起累计培训茶农2000余人次。她组织的合作社联合70多户茶农,管理5000多亩茶园,年收购茶青近35万公斤。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农户的制茶技术和收入水平。

文化传播与产业融合同步推进。在近期举办的茶文化宣传周活动中,5G直播技术让茶园开茶仪式和古法制茶演示触达百万网友。茶船古道遗址建设正在加紧进行,将连接六合码头、古茶庄等历史景观与新建设的六堡茶博物馆,形成完整的文化旅游线路。

六堡镇镇长苏虹萍表示,配套建设的5000亩生态茶园和标准化生产车间已初步完工,准备迎接各地游客。当地积极探索“茶旅+民宿”“茶旅+康养”等融合发展模式,黑石山茶厂开发的“茶膳宴”成为受欢迎的特色体验项目。2025年国庆假期,全县接待游客39.17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6%和14.3%。

即将开幕的2025中国黑茶大会将举办多项重要活动,包括中国六堡茶交易中心启用仪式、核心产区仓储设施开放仪式和特色茶街开业仪式。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推动六堡茶产业现代化发展,加强国内外市场对接。

从传统制茶工艺到现代科技应用,从单一农业生产到多元产业融合,六堡茶产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这个古老产业通过创新发展和国际化布局,展现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