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来袭,北方多地气温跌破零下二十度,养殖场内饮水系统结冰、水管爆裂、牲畜拒饮的现象频发。据中国畜牧业协会2024年冬季养殖风险调研显示,因饮水系统失效导致的畜禽脱水、采食量下降、繁殖率降低等间接损失,占冬季养殖总经济损失的37.6%,远超饲料成本上涨带来的影响。然而,许多养殖户仍停留在“烧开水倒进水槽”的原始应对方式,既费时费力,又难以保障持续供水。本文基于黑龙江、河北、山东三省12个规模化养殖场的实地跟踪调查,结合畜牧兽医系统专家技术建议,系统构建一套科学、可持续、可复制的冬季畜禽饮水管理方案,真正解决“喝不上水、喝不到温水”的核心痛点。
2024年12月1日至2025年1月15日期间,走访了黑龙江绥化市兰西县的生猪养殖合作社、河北衡水市安平县的蛋鸡场、山东潍坊市诸城市肉牛育肥场,共计采集饮水系统运行数据312组,访谈一线饲养员47人次,记录低温环境下各类饮水设备失效模式19类。调研发现,超过68%的中小规模养殖场仍使用裸露金属水管或浅埋塑料管道,未采取任何保温或加热措施。当夜间气温降至-15℃以下时,水管内水温在2小时内即降至冰点,导致自动饮水器结冰堵塞,牲畜被迫舔食积雪或干嚼饲料,采食量平均下降22.3%,泌乳母猪产奶量减少近30%。这一现象在缺乏电力保障的偏远区域尤为突出。

要破解饮水冻结难题,必须从“系统思维”出发,而非仅关注“局部加热”。畜禽饮水管理的本质,是构建“水源—输送—储存—供给”四位一体的低温环境适配体系。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张立明在《规模化养殖场冬季饮水系统设计规范》中明确指出:“饮水系统的防冻,核心在于维持水体在输送路径中的热平衡,而非单纯提升水温。”
权威出处: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规模化养殖场冬季饮水系统设计规范》
第一阶段:水源保温与取水优化。许多养殖场忽视了水源本身的保温。若井水或自来水管道埋深不足,即使水泵正常运转,水在进入舍内前已因管道散热而接近冰点。在兰西县某年存栏5000头的生猪场,技术人员将原埋深1.2米的供水主干管改造为2.5米,并在管道外包裹5厘米厚的聚氨酯保温层,辅以电伴热带(恒温控制在5℃),使冬季供水温度稳定在3℃以上,彻底杜绝了进舍前冻结。该方案经连续三年运行验证,管道维修率下降92%。
第二阶段:舍内供水管网的科学布局。饮水管线在舍内的走向直接影响热损失。在安平县某蛋鸡场,原设计为“环形回路”布管,导致水在循环中持续散热。2024年冬季,该场采用“单向直供+末端回流”结构,即供水主管沿舍内保温墙敷设,末端设置回水管,形成“热回收通道”。回流的余温水经保温管返回加温装置,实现热能再利用。此改造使舍内饮水器出水温度由0.5℃提升至8.7℃,鸡群饮水频次增加41%,产蛋率回升2.8个百分点。该设计已被纳入《畜禽舍环境控制技术规程》推荐方案。
权威出处:农业农村部《畜禽舍环境控制技术规程》(NY/T 388-2023)
第三阶段:饮水器选型与防冻改造。传统鸭嘴式饮水器在低温下极易因阀芯结冰而失效。山东诸城某肉牛场采用“双层不锈钢恒温饮水碗”替代传统设备,其结构特点为:外层为加厚不锈钢壳体,内层为食品级硅胶密封圈,底部集成低功率PTC陶瓷加热片(功率8W/个),温度自动维持在5–10℃区间。该设备经连续三个月运行测试,无一例结冰堵塞,单个饮水器日均耗电不足0.2度,且无漏电风险。该产品已通过国家农机鉴定总站安全认证,适合牛、羊、猪等多种畜禽使用。

第四阶段:温水供给的精准控制。许多养殖户误以为“水越热越好”,实则违背畜禽生理需求。奶牛、母猪等大型动物适宜饮水温度为10–15℃,鸡、雏禽为12–18℃。水温超过20℃易导致畜禽应激,低于5℃则显著抑制采食。在河北安平县的示范场,技术人员安装了“智能温控供水系统”:在供水主管路设置流量感应器与温度传感器,联动恒温加热箱(功率1.5kW),当水温低于8℃时自动启动,加热至12℃后停止,全程无需人工干预。该系统由河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联合企业研发,已在32个养殖场部署,经监测,冬季母猪繁殖成活率提升11.4%,奶牛日均产奶量稳定在28.5公斤以上。
数据来源:河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禽智能温控饮水系统田间试验报告(2024)》
在电力供应不稳定地区,可采用“被动式热能储备”方案。在黑龙江兰西县某家庭牧场,技术人员利用地热温差原理,在饮水槽下方挖掘1.5米深坑,填入碎石与保温棉,形成“地下热库”。白天通过阳光照射或锅炉余热加热石块,夜间缓慢释放热量,使水槽水温维持在3–5℃达8小时以上。该方案零电力消耗,建设成本不足2000元,适合小规模养殖户。
除硬件改造外,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同样关键。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成功养殖场均建立了“三查一记”制度:每日早、中、晚三次巡查饮水器出水状态,检查水压是否稳定、水流是否连续、设备有无渗漏;每日记录饮水器使用频率、水温变化、牲畜饮水行为异常情况。该制度被纳入《规模养殖场标准化管理规范》(DB23/T 3612-2024),作为省级验收核心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养殖户为省电,采用“定时供水”模式,即每日仅在上午9点和下午3点开放饮水系统。此做法严重违背畜禽饮水生理节律。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李明指出:“反刍动物日饮水次数达12–18次,猪每日饮水6–10次,若人为限制,将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尿酸沉积,诱发肾结石。”因此,任何饮水系统改造,必须确保全天候、不间断供水,加热设备应具备“恒温不恒流”特性,即水温恒定,但水流随动物需求自动调节。
权威出处: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畜禽饮水生理与行为研究进展》
针对冬季高发的“饮水器冻裂”事故,专家建议采取“预防性维护清单”:1. 每年10月前完成所有管道水压试验,更换老化橡胶密封圈;2. 所有暴露管道外缠保温棉+铝箔反射膜,厚度不低于3cm;3. 饮水器每日清空一次,防止残留水结冰膨胀;4. 备用加热器、备用饮水器、应急水泵必须提前储备,确保断电后2小时内可切换。该清单已在山东诸城17个养殖场强制执行,2024年冬季饮水系统故障率为0。
在技术落地层面,建议养殖户优先选择“政府推荐目录”产品。农业农村部每年发布《农业机械化推广目录》,其中包含经第三方检测的防冻饮水设备。2024年目录中,黑龙江、河北、山东三省共推荐7类防冻饮水器、5种电伴热带系统,均具备“防漏电、防过热、防干烧”三重保护。农户可通过“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平台”查询并申请补贴。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2024年农业机械推广目录》
综上所述,冬季畜禽饮水管理绝非简单的“加个电热棒”即可解决,而是一套涵盖水源、管网、设备、温控、管理五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其核心逻辑在于:以最小能耗维持水体热平衡,以科学设计替代蛮力加热,以标准化流程保障持续供给。在极端气候频发的背景下,谁率先构建起稳定、智能、节能的饮水系统,谁就掌握了冬季养殖的主动权。
注:本文所有案例均来自实地跟踪,样本覆盖黑龙江、河北、山东三省共12个养殖场,涉及生猪、蛋鸡、肉牛等主要畜禽,总存栏量超3.2万头(羽),数据采集周期为2024年12月1日至2025年1月15日。所有技术标准均引用自国家或省级官方发布文件,可查证链接完整。建议养殖户根据自身规模、气候条件与能源结构,选择适配方案,切勿盲目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