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六种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村民增收路子宽

“以前村里增收渠道少,主要靠光伏发电和一些租金。如今通过技术帮扶,我们流转110亩农田推行‘稻稻油’轮作,村集体增收近20万元,还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受益,大家发展产业的劲头越来越足。”近日,万安县窑头镇流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肖仁丙向记者介绍村里的变化。

这一变化得益于万安县近年来探索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该县以“党员、干部能力作风提升攻坚战”为契机,创新推出六种发展模式,推动资源变资产,有效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今年1至7月,全县135个村集体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村均经营性收入达到21.24万元,同比增长26%。

“地票”机制盘活闲置土地

面对农村土地闲置问题,万安县探索建立“支部+地票+村投”机制。由村党组织牵头整合闲置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统一折算为“地票”,再组建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总经理的村投公司,引入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进行市场化开发。村民凭“地票”入股,按占比参与收益分配。

芙蓉镇五丰村村民王华平就是这一机制的受益者。“我家0.35亩闲置地通过‘地票’入股,每年分红2300多元,没想到荒废多年的老宅基地还能帮家里增收。”目前,全县已成立7家村投公司,盘活闲置土地583.5亩,实现收益195万元,其中村集体增收25.48万元。

强村带弱村实现共同发展

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原则,万安县组织强村与弱村开展结对共建,构建“强村主导产业+弱村配套项目”发展体系,开展组织联建、产业联培、资源联享、人才联育。

枧头镇茅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康永胜介绍:“我们村原来集体经济薄弱,后来和南洲村党支部结对,依托他们的白莲加工厂一起发展产业,现在村集体年收入超50万元。”目前,全县已结成35个帮扶对子,覆盖所有薄弱村,实施合作项目5个,帮助20个薄弱村年均增收5万元。

“三方得利”推动规模经营

万安县还采取“支部统筹+企业主导+农户参与”方式,打造“三方得利”产业基地189个,总面积2.5万亩,推动产业从分散经营走向规模化发展,实现村集体、企业、农户三方共赢。

目前,该模式已带动5万户农户增收。村集体增收部分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改造、养老助学等民生实事,至今已办理500余件。

多元模式拓宽增收渠道

除了上述模式,万安县还同步推进“小微产业园”“抱团联建”“农旅融合”等发展方式,形成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小微产业园”模式通过建设标准化厂房,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村民提供就近就业机会;“抱团联建”模式鼓励相邻村庄联合发展特色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农旅融合”模式则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农业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延伸产业链条。

这些模式的综合运用,使万安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呈现出多点开花的良好态势。各村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选择适合的发展路径,既避免了盲目跟风,又充分发挥了当地优势。

未来发展前景可期

万安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这六种发展模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在产业链延伸、品牌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同时,该县将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通过建立健全收益分配制度,明确村集体、企业、农户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机制。

此外,万安县还计划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才培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实地考察、经验交流等活动,帮助村干部掌握市场经济知识,提高项目管理能力。

随着这些措施的落地实施,万安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将迈上新台阶,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让农民分享更多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