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豆制品走俏海外:一碗麻辣烫带火的“黄金产业”

在加拿大温哥华的一家华人超市里,一包印着“甘肃陇南”字样的腐竹被放入购物车;韩国首尔的火锅店里,食客们将金黄酥脆的响铃卷涮进汤底;英国曼彻斯特的亚洲食材店里,豆皮成了老外学做中餐的“入门款”……这些看似普通的豆制品,正从中国西北的深山走向全球餐桌。

据兰州海关最新统计,今年1至7月,甘肃陇南豆制品出口额达757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50%,市场版图从传统的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扩展至芬兰、阿根廷、阿曼等1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韩国、马来西亚的消费者尤为青睐,订单量持续攀升。

“黄豆变黄金”的产业链升级

在陇南市徽县的甘肃兆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车间里,机器轰鸣,黄豆经过浸泡、磨浆、煮制、揭皮等工序,化作薄如蝉翼的腐竹。公司负责人冉奎拿起一份检测报告说:“从种植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到成品的水分、蛋白质指标,每一批都有‘身份证’。”这种全流程可追溯的质量管控,成了敲开国际市场的“敲门砖”。

陇南地处西秦岭山区,海拔1200米以上的坡地昼夜温差大,孕育出的黄豆蛋白质含量高达42%,比普通品种高出5个百分点。然而,过去受限于加工粗放、标准缺失,这些优质原料大多“深藏闺中”。

“天水麻辣烫”引爆的出海机遇

转机来自“甘味”美食的破圈。2023年起,“天水麻辣烫”凭借香辣过瘾的滋味火爆全网,连带豆皮、响铃卷等配料成为网红食材。海外中餐馆和华人消费者纷纷寻购,陇南豆制品意外站上风口。

“以前客户只要便宜货,现在主动问有没有有机认证。”一位外贸代理商透露,北欧客户甚至要求附上“麻辣烫食谱”。为抓住机遇,当地企业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将腐竹成品率从80%提升至95%,并开发出适应不同市场的包装——欧美偏好小份真空装,东南亚青睐家庭分享装。

海关“护航”闯关

出海并非一帆风顺。各国食品标准差异大,比如欧盟对添加剂“零容忍”,韩国要求标注过敏原信息。兰州海关组建专班,将15国的法规翻译成“操作手册”,指导企业对标整改。“从车间温湿度控制到微生物检测,连洗手池位置都按出口标准调整。”天水海关综合业务科科长洪卓玉介绍。

如今,陇南豆制品出口周期从30天压缩到10天,冷链物流可直达阿根廷、约旦等新市场。在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每周都有满载豆制品的航班起飞,它们的目的地,正随着“中国味”的流行不断延伸。

“一颗黄豆‘链’全球”,陇南的实践印证了特色农业的升级路径——从“土特产”到“国际化”,靠的不仅是原料优势,更是产业链的精准打磨和消费潮流的敏锐捕捉。随着海外中餐热潮持续,这片黄土高原上的“黄金产业”,还将书写更多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