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甘肃武威民勤县双茨科镇的万亩葵花迎来了大丰收。走进中六村的葵花种植基地,饱满的葵花盘已经晾晒完毕,工人们正抓紧时间进行抢收。田间地头,拉运、脱粒、收贮……各个环节紧密衔接,一派繁忙又高效的景象。
“我们正在全力加快进度,预计再有一周左右,就能完成全镇1万多亩葵花的采收任务。”双茨科镇党委书记张兆锋介绍。为了不误农时,镇里早就做足了准备,提前摸底农机数量、设备状况和驾驶员信息,还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帮农户检修、调试和保养机具,全力保障秋收工作安全高效推进,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这边秋收正忙,那边的秋播也一点没耽误。在民勤县重兴镇黑山村的人参果种植基地,不少种植户已经开始了新一茬的移栽工作。大家抢抓农时,翻地、下苗、浇水,干劲十足。
东坝镇党委书记张婧说:“我们科学安排时间,努力实现秋收和秋播‘无缝衔接’。”目前,当地正积极统筹调度机械、种苗、水肥等各类资源。接下来,镇里还将联合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帮助农户提高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真正把农业现代化落到实处。
你可能不知道,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是我国北方防沙带上的重要一环,生态地位非常特殊。它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绿洲就像一条“绿色长廊”镶嵌在沙海之中,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这里属于典型的干旱气候,常年少雨,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再加上风沙侵袭,地表植被少,土地盐碱化、沙漠化问题较严重。在这种自然条件下搞农业,难度可想而知。

但民勤人没有被自然条件限制住。他们积极创新,推动“现代设施农业+高标准农田”协同发展,走出了一条既保生态又促增收的新路子。高标准农田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夯实了农业基础;而设施农业则通过智能温室、环境调控等技术,突破了温度和光照的限制,实现反季节、周年化生产。
这两种模式互补,有效缓解了高寒干旱地区农业“靠天吃饭、效益不高”的难题,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显著增加了农民收入,真正让农田四季都不闲、农民全年有收益。
具体怎么做?民勤紧扣“稳收、抢种”两个关键词,探索出“露地+拱棚+日光温室”“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引导农民科学安排种植时序和结构,既种好传统作物,又发展经济作物,实现“闲田不闲”、衔接无缝。
这不仅丰富了大家的“菜篮子”,也鼓起了农户的“钱袋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实实在在的动力。
此外,民勤还充分利用智慧农机服务平台、微信群等渠道,及时发布天气、机收需求、维修服务等信息,提升农机作业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大力推进种源技术攻关,示范推广温室新品种,提高温室产出效益。还积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强粮食加工、仓储等配套设施建设,做好产销对接,让农民增产又增收。
“目前,全县葵花、马铃薯等作物正在加紧采收,秋冬茬的温室瓜菜也进入了定植期。”民勤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芳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加强田间管理和技术服务,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一线,指导农户做好水肥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和温室环境调控,确保蔬菜稳产提质。同时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助力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民勤农业正朝着更智能、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稳步前进。丰收,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季节的主题,更是通过科技与汗水,一步步实现的全年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