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亿产值到全国最大基地:岳龙红瑶甘薯的“标准革命”与三产融合密码

今年的甘薯个头匀称、糖心透亮,糖化后掰开就流蜜,单亩比去年多挣了1250元。”10月5日,天津市宁河区岳龙镇红瑶甘薯种植户徐海波把刚过完秤的5000斤甘薯码进智能冷库,笑得合不拢嘴。就在同一片园区,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岳龙椒薯收获启动仪式刚刚落幕,诗朗诵《岳龙甘薯丰收礼赞(二)》的尾音还在风里回荡,人们已把目光投向那座能存1200万斤甘薯的智能存储库——库内温度恒定在12℃、湿度85%,错峰销售能把地头价抬高0.6元/斤,仅这一项就为全镇农户额外带来1800万元收入。

从“小甘薯”到“大产业”,岳龙镇用了不到五年。2021年,红瑶甘薯种植面积还不足2000亩,如今已达3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红瑶种植基地;总产值从当年的3000万元一路飙升至2025年的3亿元,背后是一条“育苗—种植—存储—加工—销售”全链条的崛起。

标准先行:从“好品”到“名品”的通行证

“没有标准,品质再好也只能打游击。”宁河区甘薯协会会长张立军把刚发布的《岳龙红瑶认定标准》递到种植户手里,厚厚一本,从产地环境pH值6.0—7.0、育苗基质椰糠与蛭石3:1配比,到糖化时间≥15天、运输温度4℃—8℃,全流程42项指标一目了然。协会已排好培训表:10月8日岳龙村、10月10日小闫村……每批次50人,专家跟田指导,确保“标准不悬空”。

标准带来的最直接变化是商品率。2024年,岳龙红瑶甘薯一级品率只有68%,今年跃升至92%。青岛鱼得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把红瑶甘薯放上平台首页后,复购率冲到63%,董事长于得水直言:“标准化让流量变成了留量。”

岳龙镇甘薯种植景象

龙头牵引:一条“椒薯联动”的特色产品线

走进岳龙甘薯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椒薯加工中心的机器正在试机,每小时能处理2吨鲜薯,薯片、薯蔫、冰烤薯等12种深加工产品即将下线。园区负责人算了一笔账:1斤鲜薯地头价1.2元,加工成冰烤薯能卖到6.8元,增值4.7倍;再裹上岳龙镇自产的辣椒碎,就成了“椒香薯脆”,电商价12.9元/袋,年产能3000吨,产值9000万元。

“龙头”不止一家。岳龙红、一亩红瑶、岳川酱坊三家企业联合成立产业联盟,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品牌,带动周边12个村集体入股分红。2025年,联盟成员亩均收益突破6200元,比非成员高出1800元。

三产融合:把冷库变成景区,把工厂变成课堂

“孩子一来就不想走。”10月5日,岳龙镇中学初二学生李思雨在甘薯与红色记忆展览馆体验了一把“糖化实验”——把不同温度下的甘薯切片放进糖度仪,记录数据变化。展览馆由废弃粮仓改造而成,保留了老木梁,新增了5G互动屏,开馆三个月已接待研学团队1.2万人次。

园区内的“薯香慢谷”民宿更火,周末一房难求。村民赵秀兰把自家小院改成民宿,3间客房旺季日入1200元,“比种十亩玉米还划算”。2025年,岳龙镇接待游客突破30万人次,旅游收入1.5亿元,直接带动就业2100人。

岳龙镇甘薯相关旅游场景

区域协同:宁河区的“稳”与“特”

宁河区农业农村委主任张洪伟给出一张“产业地图”:85.8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里,小站稻、蔬菜、生猪、虾产业集群齐头并进;“津沽七里海”系列品牌溢价率超20%,七里海河蟹品牌价值突破5亿元。红瑶甘薯不是孤军深入,而是“特”字方阵里的尖兵。

“稳”的是粮食安全底线。2025年,宁河区粮食产量预计54万吨,实现“二十二连丰”;“特”的是产业融合路径,通过“农文体商学旅”深度嫁接,把田间地头变成消费场景。张洪伟透露,下一步将把岳龙经验复制到苗庄镇的小站稻、板桥镇的蔬菜,形成“一区多品”格局。

农户账本:一亩地里的增收逻辑

徐海波翻开账本:2025年,3亩红瑶甘薯亩产5000斤,地头价1.4元/斤,毛收入2.1万元;扣除种苗、肥料、人工等成本7500元,纯利1.35万元。加入产业联盟后,每公斤多卖0.2元,又多收入3000元;妻子在加工厂分拣薯片,日薪150元,全年增收1.8万元。“以前种玉米,一亩地最多挣800块,现在翻了十几倍。”

未来展望:从“岳龙红”到“中国红”

岳龙镇党委书记薄立江心里有一张更大的蓝图:2026年,红瑶甘薯种植面积扩至5万亩,建成国家级甘薯产业园;2027年,出口东南亚,让“岳龙红”成为“中国红”的代名词。眼下,他们正与天津科技大学合作,研发富含花青素的甘薯新品种,预计2026年试种,亩均收益可再增20%。

“丰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薄立江站在智能冷库前,望着一车车甘薯被叉车送进糖化间,语气坚定,“我们要让每一颗甘薯都带上宁河的泥土味、科技味、文化味,这才是乡村振兴该有的模样。”

傍晚,夕阳把岳龙镇的田野染成一片金红。徐海波把最后一筐甘薯码好,关上冷库门,手机响起——电商平台又下了一单“椒香薯脆”,收货地址是新加坡。他笑着对媳妇说:“咱这小甘薯,真要出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