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兰江畔,青山连绵起伏,似一条蜿蜒的绿丝带环绕大地。微风拂过,稻浪如金色海洋般滚滚涌动,走进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光东村,“海兰江畔稻花香”的美妙歌词在此刻鲜活地呈现在眼前。
“水稻抽穗开花了,长得不错。”延边大学农学院农学系教授傅民杰像往常一样,一踏入光东村便直奔稻田地头。他俯下身,细细查看水稻的长势,认真记录着每一项数据。延边大学的“吉林和龙稻米科技小院”在光东村设有3公顷试验田,师生们常年扎根于此,开展科研工作。“在这片试验田里培育出的新品种——延大802,特别适合吉林省、黑龙江省等冷凉区域种植,而且已经通过了审定。”傅民杰满脸自豪地说道。
这片稻田,俨然成了流动的课堂。行走间,记者碰到了吉林农业大学的学生。吉林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周磊兴奋地说:“我们的激光辐照水稻育秧技术在这里派上了大用场。”“对,苗好半年粮。”傅民杰笑着接过话茬,今年育苗期大家一起尝试了激光辅助育苗技术,植株的抗性得到了显著提升,接下来要把这些新技术教给农民。

种好米,科技是关键。“跟着专家种,技术有人教,种地心里可有底气了。到9月,沉甸甸的稻穗能把秆子都压弯,那才叫真正的稻花香呢。”光东村党支部书记金宪语气中满是自豪。
傅民杰每次到村里,都会和“新农人”金君深入交流。金君种的是新品种,用的是无人机、物联网等新技术,精准地找到了科技种粮的好路子。“我们的米粒更精、更亮、更香,我们的品牌叫‘吗西达’,在朝鲜语里就是好吃、美味的意思。”金君笑着介绍道。
稻田里,不仅孕育着饱满的稻谷,还“长”出了蓬勃发展的文旅产业。稻田螃蟹乐园里,孩子们欢声笑语;观景亭上,游客们凭栏远眺,欣赏着如画美景;稻田小火车“呜呜”前行,载着人们穿梭在金色的稻浪中……稻田摇身一变,成了热门景点,引得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农事乐趣。“到了假期高峰,一天就能接待500至1000人呢。”金宪说道。
稻米产业的繁荣,吸引着年轻人纷纷返乡。金宪掰着指头数着:“有搞合作社的,把稻田变成了‘稻 + 蟹’的新业态;有开旅游公司的,精心打造景点……”光东村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形成了“稻田观光 + 民俗体验 + 研学教育”的全域旅游格局。2024年,光东村农民年人均收入突破2.4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较10年前增长了10.2倍。在海兰江畔,光东村正奏响一曲科技与诗画交织的乡村振兴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