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冬天吃柑橘是种什么体验?上周去朋友家,正赶上她家孩子感冒,茶几上摆着一盘金灿灿的果子——剥开薄软的皮,汁水顺着指缝流下来,果肉嫩得像要化在嘴里,酸甜度刚好掐在“不齁不涩”的点上。后来才知道这叫“春见”,四川人爱叫它“耙耙柑”,但它比普通耙耙柑更晚熟,甜度也高了一大截。
说实话,这果子能火成现在这样,我之前是没太料到的。总觉得水果嘛,好吃是基础,但真想在全国市场站稳脚跟,单靠“甜”可能不够。直到前几天刷到个视频:四川眉山的果农老李,在直播间里抱着一筐春见转来转去,镜头怼着果子说“你看这皮,薄得跟纸似的”,评论区立马有人问“甜不甜”,他抓起一个掰开,汁水直接滴在手机屏幕上,弹幕瞬间炸开:“要链接!要链接!”
后来才发现,这场景早成了常态。从四川的田间地头到直播间的手机屏幕,从社区团购的团长群到批发市场的货车,春见这颗“晚熟柑橘”,正用它的“软果皮、多汁水、无籽”,把自己从一颗普通水果,变成了一条热闹的“财富密码”。
从“小众甜头”到“全民爆款”,春见的逆袭藏着什么?
我妈是个典型的“水果控”,去年冬天她突然跟我念叨:“楼下超市的春见怎么卖那么贵?10块钱一斤,比车厘子还贵!”我当时还笑她“被钱冲昏头脑”,结果自己尝过一次就闭嘴了——那口感,确实值这个价。后来查资料才知道,这果子本来是日本引进的“清见×椪柑”杂交品种,2001年才从四川蒲江开始规模化种植,现在成了晚熟柑橘里的“顶流”。
为啥偏偏是它火了?成都一家水果店的老板跟我说过个细节:“以前卖水果,大家都盯着‘早熟’,比如国庆前后的蜜橘、年底的沃柑。但春见不一样,它要等到第二年1月底2月初才熟,正好赶上春节前的‘水果真空期’。你想啊,过年大家走亲访友,带点‘新鲜’的东西最受欢迎,春见这时候上市,简直是踩在了风口上。”
数据也能印证这一点。前阵子在柑橘研究所的公众号上看到,2023年全国春见产量已经突破300万吨,年增长率10%以上,四川、重庆、云南、广西这几个主产区,果农靠它增收的故事一抓一大把。就像眉山的王大叔,去年靠着20亩果园,光卖春见就挣了二十多万,比种玉米时多了近十倍。

渠道革命:从“挑夫担到菜市场”到“直播间抢货”
要知道,春见刚上市时,卖法跟传统水果没两样——果农把果子摘下来,装在筐里挑到批发市场,再由批发商倒手给超市、水果店,中间要经过好几道环节。有果农跟我说,以前“好果子”(甜度高、果皮薄的)能卖到3块多一斤,到了消费者手里就成了8块多,中间的差价全被中间商赚走了。
“现在不一样了,”王大叔得意地说,“去年我试着在抖音开了直播,直接把镜头架在果园里,果子怎么长的、怎么摘的,都让大家看。有人下单,我就从树上摘下来,当天打包发走,根本不用经过批发商。”
传统批发市场依然是主力。成都白家批发市场,我之前去逛过,早上6点就开始热闹,货车排成长队,果农扛着麻袋往里挤,批发商拿着计算器一边算价格一边挑果。一个批发商跟我说:“现在春见的批发价在2到4块一斤,好的果子能到5块,但走量不如以前——大家都知道网上便宜,宁愿多花点时间在直播间买。”
电商平台更是杀疯了。京东、天猫的“双11”数据里,春见常年霸榜水果类目,单果均价6到10块,5斤装的礼盒款能卖到25块以上,利润率比批发还高。拼多多上更夸张,去年销量同比增长80%,很多商家主打“产地直供”,直接从果园发货,用户评价里全是“果肉饱满”“汁水多”。
最让人惊讶的是直播带货。抖音上随便搜“春见”,播放量动辄几千万,头部主播一场直播能卖10万斤以上。有个主播跟我说:“春见的卖点太好讲了——‘无籽’‘爆汁’‘甜而不腻’,再配上剥开果子的特写镜头,观众看着就流口水。关键是价格透明,产地直发,大家买得放心。”
普通人怎么在春见里“分一杯羹”?
其实春见的赚钱机会,藏在每个环节里,就看你怎么抓。
第一个机会:产地直供,跳过中间商。就像王大叔那样,直接对接消费者。现在很多平台都支持“一件代发”,果农把果子摘下来打包好,平台会直接发给买家,自己不用囤货,也不用管物流,净赚中间差价。有数据说,这样能比传统批发多赚40%,比如果农2块一斤收,通过电商卖6块,扣掉包装和快递,一斤还能净赚2.5块,要是一天能卖1000斤,一个月就能挣7万多,够普通家庭一年生活费了。
第二个机会:做区域品牌,卖“溢价”。四川丹棱、蒲江的春见早就打出了名气,成了地理标志产品。有果农告诉我,贴了“丹棱春见”标签的果子,价格能比普通春见高20%,一些高端品牌甚至能卖到10块一斤。你要是在老家有果园,不妨注册个商标,或者联合其他果农搞“合作社”,把“产地牌”打出去,品牌越响,溢价空间越大。
第三个机会:跨界合作,把春见“玩出花样”。现在不光是卖鲜果,有人把春见做成了罐头、果茶、果干。前阵子看到个新闻,某茶饮品牌推出“春见柑桔气泡水”,用的就是当季春见榨的汁,上线一周就卖了10万杯,带动春见原料采购量涨了150%。你要是有资源,不妨跟烘焙店合作做甜品,或者跟健康食品品牌搞联名,把一颗春见变成“多面手”,收入来源自然就多了。
春见的火,是“好产品”遇上“好时机”
现在走在街上,总能看到提着春见礼盒的人,孩子抱着半个果子啃得满脸汁水,老人用勺子挖着果肉慢慢尝——这场景,不就是“人间烟火气”的最佳注脚吗?
春见能从一颗小众柑橘,变成现在的“网红爆款”,靠的从来不是运气。它“皮薄肉嫩、无籽多汁”的品质,赶上了“春节消费旺季”和“电商直播”的东风,再加上果农们不断优化种植技术,才有了今天的火爆。
如果你也想在这波机会里分一杯羹,不用想着“一步登天”,先从“了解它”开始:去产地看看果子怎么长的,去直播间学学怎么介绍,去社群里听听消费者想要什么。毕竟,在“春见”这棵摇钱树上,只要你肯弯腰,总能捡到属于自己的“果子”。
毕竟,春天都到了,这颗“甜”满人间的柑橘,背后藏着的,可不止是味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