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设施农业正成为推动冷凉产业振兴的关键。智能温室、订单农业和农民转型为产业工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截至2024年,大通县已建成28家设施农业园区、3295栋标准化日光温室和11栋智能连栋温室,冷凉蔬菜综合产值突破7.8亿元。
科技解锁了高原珍馐的生长密码。景阳镇大寨村的西宁汇丰农业投资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景阳基地内,智能连栋玻璃温室内的串果番茄藤蔓攀爬,果实饱满。技术专家杨涛表示,透光率高、抗风性强的温室加上当地降温迅速的气候,使得番茄口感与品质大幅提升。智能化灌溉系统和精准温控系统确保每棵番茄都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生长。

村民杨芳兰通过学习技术,从传统农民转型为种植能手,不仅能够指导采收,还能根据叶片颜色判断水肥是否充足。她笑着说:"保底日薪100元,加班每小时15元,夏季一天能挣130元。离家近,挣钱稳当,孙子的学费、生活费都靠这。"
南北协作也为富民增收提供了新的路径。景阳镇土关村的茼蒿种植基地,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忙碌采摘,通过冷链物流网,新鲜茼蒿被送往全国各地。合作社负责人孙聪聪表示,恒定的气温和充足的光照使得茼蒿纤维细、口感嫩,深受南方市场欢迎。

特色培育也打开了产业多元化的道路。青林乡中庄村引进金耳菌种植项目,不仅拓宽了冷凉产业的边界,还带动了周边村庄的脱贫户就业。公司负责人沈玉兰表示,明年计划扩种,以成本价给三个村村民供菌棒,统一收购销售,让更多人参与。
大通县的实践证明,高原农业并非“靠天吃饭”。立足气候禀赋、锚定设施赋能、深耕特色探索,就能将“先天条件”转化为“竞争优势”。副县长张明坚定地说:“我们已绘制冷凉蔬菜产业五年规划,将加快数字农业示范园、冷链物流枢纽、品牌运营中心建设,推动产业从‘卖产品’向‘卖品牌’转型。”
未来的高原特色农业之路,将更加稳健、更加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