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西藏,几乎是一年当中风景最美的时候。从日喀则市区出发,沿着年楚河悠然前行,当经过白朗、江孜县时,河谷两岸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大片绿油油的青稞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绿色的海洋泛起层层波浪;黄灿灿的油菜花肆意绽放,如同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绒毯,长势十分喜人,让人不禁沉醉于这大自然的馈赠之中。
白朗县嘎东镇的阿亚村,是一个静卧在大山脚下的宁静村庄。全村共有50户364人,劳动力不到一半,为173人。这里地理位置优越,通往日喀则机场的高速路以及日喀则到拉萨的铁路都会经过这个村庄。曾经,村民们因修路征地拆迁获得了不少收入,生活也因此得到了改善。然而,阿亚村最富特色的,当属青稞种植和设施农业的发展,这不仅是村庄的特色产业,更是日喀则多年来农业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白朗县是西藏的粮食主产县,也是藏青2000最先试点推广的地方之一。今年63岁的阿亚村党支部书记多吉,担任村书记一职已有二十余年。在他的记忆中,村里的大变化除了修路征地拆迁让50户村民家家拿到补偿外,藏青2000的推广种植无疑是一个关键转折点。

阿亚村耕地面积达1016亩,其中青稞种植占据了绝大部分。多吉自己家里有近60亩地,2011年,他率先开始试种藏青2000这一青稞品种。此前,村里种植的都是本地的一些土品种,产量较低。而藏青2000的种植效果明显更好,之后便在村里大面积推广开来。农民种青稞,最看重两个方面的经济效果:一是青稞本身的品质和产量,二是青稞秸秆的产量。因为当地牲畜较多,藏青2000青稞秸秆长、产量高,用来喂牛羊十分合适。
到2013年以后,全村百姓基本都开始种植藏青2000,平均每亩地的产量比之前提升了200斤。目前,阿亚村全村1016亩耕地中,大部分都种植了藏青2000,只有山脚下有些灌溉不方便的地种植其他青稞品种。
在西藏,藏青2000有着特殊的意义。有“青稞王子”之称的西藏农牧科学院原院长尼玛扎西,带领团队主持选育出了16个青稞新品种(系),其中藏青2000成为西藏青稞主推品种,占青稞种植面积的70%以上。据报道,2014年至2020年,藏青2000这一品种给农牧民增收了7亿元左右,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达到27.36亿元,为西藏自治区年粮食总产量突破100万吨作出了重要贡献。可惜的是,2020年9月5日,尼玛扎西在阿里出差途中不幸遇车祸去世,年仅55岁。
不过,从日喀则市青稞种植面积的总体情况来看,日喀则农牧业科学研究中心自主选育的青稞品种喜马拉雅22号的种植面积更大。目前日喀则市青稞种植面积为93.79万亩,其中藏青2000种植17.55万亩,喜马拉雅22号种植面积近60万亩。
阿亚村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一举措直接解放了很多劳动力。多吉回忆,从2021年起,阿亚村的1016亩土地都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西藏天气寒冷,每年4月中下旬开始播种,之后村里许多人都会到阿里、那曲等地打工,在工地上做些基础工作。此前,外出打工的人们要赶着10月左右回家收青稞。但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后,收割机一体化作业取代了以前的镰刀收割,村民们不再需要专门赶回来收青稞,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外出务工。
据了解,2019年以来,日喀则全市共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46.31万亩,其中新建122.69万亩,改造提升23.62万亩,新建面积占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58.53%。

日喀则市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在高海拔地区成功种植蔬菜并非易事。青稞良种、外出务工是阿亚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果蔬种植、土地流转及政策补贴等也是重要的收入渠道。在村书记多吉眼中,阿亚村的第三个大变化同样与农业紧密相关。沿着村里的路向高处走,能看到路边有一排排的设施温棚,温棚里有樱桃、无花果、西瓜、圣女果等作物,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蔬果的王国。
2019年,阿亚村通过村民自愿投资和援藏资金扶持,建成村集体温室大棚34座。其中山东省济南市援建13座大棚,其余21座大棚由阿亚村村民集资建成。这34栋大棚现在都已对外出租,所得租金收入由全体村民分红。比如一个占地面积0.6亩的温棚,一年租金为3500元。
今年27岁的达瓦罗布是嘎东镇的科技专干。2022年起,他开始在阿亚村等地学习设施温棚里的蔬菜种植技术,现在辣椒、西红柿、黄瓜、甜瓜、西瓜、茄子等蔬菜他不仅都会种,还是嘎东镇的阿亚村等3个村40余户百姓种植蔬菜的技术指导。
阿亚村里大概有6户村民租了村里的设施温棚在种菜。在达瓦罗布看来,种菜的收益十分可观。“一个棚占地0.6亩,差不多纯利润在3.5万元到4万元。”达瓦罗布算了笔账,比如种辣椒一茬长6个月,一年种两茬。一茬产量能达到5000斤至6000斤,批发价每斤4元钱,零售价7元至8元。种西红柿或者西瓜更赚钱一些。
2024年,阿亚村的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345万元、同比增长8.7%,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8万元、同比增长7%。阿亚村乃至整个白朗县的设施农业种植技术,离不开山东几十年来援藏工作的技术支持和产业帮扶。以前白朗县的蔬菜只有白菜、萝卜、土豆三个品种,如今已有十几种。2024年,白朗县的油菜产量约为387万斤,蔬菜产量约13901万斤。白朗县的蔬菜自给率不仅已达到100%,还有足够余量可以销往其他县区。

日喀则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冷阿海告诉记者,就设施农业的推广来看,白朗县起步最早。“这个改变是非常厉害的,原来日喀则只能种露地蔬菜,从露地到设施农业,精细蔬菜如黄瓜、西红柿、辣椒等都有了。现在还有西瓜、车厘子、无花果等,种植技术上已经没有任何障碍了,难能可贵的是现在老百姓可以自己种西瓜、黄瓜、西红柿。在蔬菜种植这方面,山东援藏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
冷阿海还提到,在青稞种植方面,目前日喀则市青稞种植面积达93万亩,2024年日喀则粮食产量达45.8万吨,其中青稞产量42.5万吨,青稞产量约占西藏自治区青稞产量的一半(2024年西藏全区青稞产量为88.8万吨,创历史新高)。而2024年,日喀则市青稞产量同比增加了4%,这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青稞良种推广以及农民耕作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
此外,日喀则粮食作物的机械化率可以达到72%,青稞种植的机械化率能达到75%。植保无人机可以施肥、播洒农药,作业效率非常高,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与此同时,日喀则市的青稞育种产业也有很好的发展。“青稞种子不仅够我们自己老百姓本地种,还可以给其他地市供应,品质是非常好。”冷阿海说,目前日喀则市青稞良种种植面积已达6.13万亩。
7月的阿亚村,在青稞的芬芳、蔬菜的清新中,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它不仅是西藏农业发展的一个成功范例,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高原大地上的生动实践。相信在未来,阿亚村将继续书写农业发展的新篇章,为西藏的繁荣稳定贡献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