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有个叫高岗村的地方。以前啊,它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人也不多,发展得平平无奇,一直想找个能让自己变好的路子。结果,经过好多年努力,它靠垃圾分类这件事儿,成了乡村治理的榜样,从一个没啥人知道的小山村,变成了乡村振兴的明星村。这不,最近的乡村振兴调研就来到了高岗村,专门研究它垃圾分类的“高岗模式”。
高岗村的垃圾分类,那可是村民自己当家做主。2018年的时候,村里到处都是垃圾,村“两委”就琢磨,得先让村民明白,垃圾是自己产生的,就得自己管。于是,大家坐在一起商量,定下了“谁产生、谁分类、谁负责”的规矩。简单来说,就是把垃圾分成四类:厨余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干垃圾和湿垃圾。厨余垃圾可以倒进化粪池,或者喂喂鸡鸭猪啥的;能回收的东西自己拿去卖;有毒有害垃圾交给农资店专门回收;建筑垃圾拆开再利用。

为了把这事儿落到实处,村里还定了个规矩,每户每年交100块钱垃圾处理费,困难家庭不用交。这笔钱加上村集体补贴,用来请保洁员和清运垃圾。这样一来,村民们都觉得自己是村里的一份子,有责任管好垃圾,大家互相监督,谁都不好意思乱扔垃圾了。有个外来的调研员都说,这儿连垃圾桶都看不到,可到处都干干净净的。
高岗村的垃圾分类,还有很多巧妙的小办法。比如说,每周六凌晨,清运车就会来收垃圾,天还没亮就收完了。这种“每周一次”的清运方式,逼着村民在扔垃圾之前就得把垃圾分好类。特别是夏天,像西瓜皮之类的垃圾,要是不及时处理,很快就会臭烘烘的。时间长了,村民们都养成了随时分类的好习惯。自从严格分类后,全村的垃圾量一下子少了60%,一家三口一周才有一袋垃圾。以前到处都是垃圾的村道变得干净整洁,沟渠里也没漂浮物了,整个村子都焕然一新。这种“源头减量、村民自治、长效管理”的模式,让高岗村用最少的钱,实现了环境的大变样,还吸引了不少地方来学习经验。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不断深入,高岗村的“高岗模式”也升级了。从最开始的垃圾分类1.0版本,变成了基层治理的2.0版本。在这个新版本里,村民自治成了关键。村里大大小小的事儿,从组织文化活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到扶贫济困,都由村民自己商量着办。大家发现,只要齐心协力,啥事儿都能办好。
这种“村民说了算”的治理模式,让高岗村充满了活力。闲置的农房被改造成“绿色生活文明实践站”,里面有闲置物品漂流站、创意工坊和智能回收站;道德积分超市里,垃圾分类、做公益都能换生活用品;以前的荒地种上了经济果林,乡村旅游也慢慢火了起来。
现在的高岗村,不仅还是那个“没垃圾桶却干净整洁”的小山村,还因为村民积极参与治理,得到了政策和资金支持,实现了从环境改善到产业发展的跨越。
高岗村就是通过垃圾分类这个小事儿,打开了乡村振兴的新局面,给其他地方提供了很多好经验。其实,小山村也能走出自己的振兴路,垃圾分类这把钥匙,真的能打开乡村治理的无限可能。
对了,从2023年开始,新华网就开始征集乡村振兴实践案例,收到了全国各地近1200家单位的材料。他们把这些好经验、好做法总结出来,向全国推广,讲好乡村振兴的故事。今年的“2025乡村振兴实践案例征集”活动已经开始了,时间是从7月22日到11月30日,各地、各单位要是有好的案例,可别错过这个机会,赶紧送去展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