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酥梨的甜蜜力量:看榆社这个小村庄如何蹚出致富路

金秋时节,走进山西晋中榆社县河峪乡前庄村,沉甸甸的梨子压弯了枝头,空气里都是清甜的果香。村民们一边忙着采摘,一边笑着聊天——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丰收年。

乡村振兴,关键要靠产业。这几年,榆社县摸索出了自己的路子:用政策、项目、品牌、龙头企业和市场“五轮联动”,把特色农业做大做强。而前庄村的酥梨,正是这张战略中最亮眼的名片之一。

“我们前庄种酥梨可是有年头的了,现在几乎家家都种。”种植户陈晋明乐呵呵地说,“一亩地能收4000斤左右,现在一斤卖一块五六,算下来收入真不错!”他补充道,这儿的酥梨不仅颜色金黄、好看,吃起来更是蜜甜多汁,名声早就传到了外地,甚至卖到了香港、澳门和澳大利亚。

好果子不是凭空长出来的。前庄村这些年没少在酥梨上下工夫:引进新品种、推广绿色种植、采用节水灌溉,管理也越来越标准化、精细化。最近几年,村里还用上了水肥一体化、农用酵素这些“高科技”,防虫、防冻都更有把握了。酥梨种植,不再是“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反而成了有科技含量的“现代产业”。

如今,小小的前庄村酥梨种植规模已经超过1000亩,带动全村110户人家稳定增收。这颗酥梨,真正成了乡亲们走向富裕的“黄金果”。

包村干部董宥良对下一步发展信心十足:“我们今后要继续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把‘前庄酥梨’这个品牌打得更响,卖出更好价钱,持续为老百姓带来好收入。”

一颗酥梨虽小,却承载着一个村庄的振兴梦。榆社县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证明:找准一个特色产业,坚持下去、不断优化,就能让农业有奔头、农村有活力、农民有甜头。

这正是:

酥梨金黄挂满枝,乡村振兴正当时。

科技赋能提质效,农民增收展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