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窑洞到云端:横山“双珍”直播带货的逆袭密码

“陕北的日头毒,可也比不过直播间里那一串串弹幕。”10月24日清晨,横山区党岔镇朱阳洼村的刘改改把三脚架往地头一插,手机镜头里,红彤彤的苹果和刚出锅的手抓羊肉同时出镜。两小时后,1.2万斤苹果、380份羊蝎子被江浙沪网友抢购一空,后台提示音“叮叮当当”响成一片。这一天,横山区“直播助农大比拼”收官,全区线上销售额定格在1.43亿元,比去年翻了一番还多。

刘改改不是网红,去年她还在西安电子厂打螺丝。转折发生在区里那场“返乡主播训练营”——政府掏学费、管吃住,老师是从杭州请来的淘宝村播学院讲师。结业那天,她把账号昵称改成“改改回乡卖苹果”,第一条视频就是父亲赶着羊群穿过黄土梁,点赞破十万。三个月后,她成了横山第一批“官方认证助农主播”,账号粉丝涨到7.8万,单月带货额突破80万元。

像刘改改这样的故事,在横山不是个例。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白成军掏出手机,打开一张实时数据图:全区累计培训农民主播216人次,其中返乡青年占62%,平均年龄28岁;本土账号里,粉丝过万的已有11个,最高单场观看量达53万。数字背后,是横山把“土特产”搬上云端的决心。

山地苹果和横山羊肉,是横山人心尖尖上的“双珍”。苹果种在海拔1200米的阳坡上,昼夜温差大,糖度能飙到18;羊肉吃的是沙蒿、苜蓿,肉质细嫩没膻味,早在2016年就拿下国家地理标志。可酒香也怕巷子深,2019年全区苹果滞销3000吨,羊倌老李蹲在圈边抹眼泪:“羊再好,贩子不来,只能喂狗。”

痛定思痛,横山把破局点押在了“一根网线”上。2023年起,区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基金,建电商站点、搞冷链、发流量券。最关键是“人”——区里和抖音、拼多多签了框架协议,平台派运营经理常驻横山,手把手教农民拍视频、开橱窗、投千川。党岔镇电商服务站站长张鹏记得清楚,去年冬天第一场雪,他和主播们窝在仓库里,裹着军大衣剪片子,剪到凌晨三点。

横山直播带货场景

直播带货不是一锤子买卖。横山羊肉要当天屠宰、排酸24小时、零下40度急冻,才能保证下锅不散;苹果更是娇气,磕碰一点就烂。区里咬牙建了5000吨冷链仓储,地头到仓库车程压缩到半小时,顺丰冷链车直接开进果园。刘改改算过账:以前苹果卖给贩子,一斤两块八;现在直播间卖五块六,冷链运费平台补贴一半,净落两块,一亩地多挣4000块。

数字最有说服力。2024年,横山苹果线上销售占比从12%涨到41%,羊肉从8%涨到35%。品牌溢价更直观:贴上“陕北横山”区域公用标的苹果,比散装贵出1.5元/斤;横山羊肉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后,订单排到了明年春节。

横山农产品

更大的变化在产业链。波罗镇沙沟村过去只养羊,现在多了饲料厂、分割车间、电商打包点,全村128户,户均增收2.3万元。村支书高志飞指着新建的直播间说:“以前羊倌只管放羊,现在得学会看数据罗盘,啥时段流量高、啥关键词转化好,比算羊羔账还精。”

横山区区长贺建湘在总结会上撂下狠话:“2025年,我们要让直播电商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动机’。”具体怎么干?他掰着指头数:品牌提升——再认证5个地标产品,把“陕北横山”做成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标杆;链条提升——新建3个产地仓,冷链覆盖率提到95%;数字提升——每年孵化30个百万级主播,打造10个千万级店铺。

横山未来规划

刘改改最近忙着装修新房子,三层小楼,一层做仓库,二层住人,三层是直播间。她爹把羊圈扩了一倍,买了自动投喂机,笑称“羊也赶时髦”。夜幕降临,黄土高原的星空下,手机屏幕的光映在刘改改脸上,她对着镜头咬下一口苹果,汁水顺着嘴角往下淌:“家人们,这是咱横山的糖心苹果,甜到心坎里!”

弹幕飞快划过:“下单了!”“羊肉还有吗?”“改改,啥时候来杭州办品鉴会?”这一刻,黄土高原的风吹到了东海之滨,横山的“双珍”真的走出深闺,成了千家万户的舌尖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