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店镇秸秆饲料化新路径:从 “生态包袱” 到 “绿色财富” 驱动南阳农业循环与乡村振兴

秋分后的瓦店镇,玉米秆随风沙沙作响,却再不见往年黑烟滚滚。李寨村养牛大户李红伟蹲在自家青贮池边,抓起一把碎秆闻了闻,咧嘴笑:“酸香味儿正,今年冬天500头牛不愁吃。”他算了笔账:过去买外地产干草,一吨900元;如今用本镇秸秆青贮,成本降到420元,光饲料一年省下24万元。

瓦店镇农办主任张彦斌记得清楚,三年前秋收后,镇里巡查一天能发现二十多处火点。镇里下决心把“禁烧”改成“利用”,请来省农科院草畜专家王振华做培训:玉米蜡熟期全株切碎,水分65%时压窖,每吨加5克乳酸菌,薄膜密封45天就能开窖。技术听着简单,可要让农户信,得让他们先见钱。

镇里先选李寨、来庄两个肉牛小区做试点。政府出面与农户签协议:秸秆按每吨160元收购,比农户自己烧掉划算;养牛户用秸秆换饲料,每3吨秸秆折1吨青贮,再补60元加工费。李红伟第一批就交了300吨玉米秆,拉回150吨青贮,牛群日增重反而提高0.2公斤,乳脂率升了0.3个百分点。农户见效益,第二年不用动员,全镇90%的玉米秆进了青贮池。

瓦店镇秸秆利用场景

为保质量,镇里成立秸秆服务队,队长赵书亮带着6台克拉斯收割机、3台打包机,从收割到封窖一条龙。服务队还随身带《青贮技术明白纸》:窖深不超过3米,每层碎秆厚度20厘米,压实密度不低于每立方米650公斤。农户按图操作,发酵成功率从七成提到九成八。

政策杠杆也跟上。镇财政每吨补贴40元,区里整合粮改饲项目再补60元,相当于把秸秆收购价抬到260元。邮储银行推出“青贮贷”,每头牛授信2000元,李红伟贷了100万元,把牛舍扩到3000平方米。

瓦店镇肉牛养殖场景

如今瓦店镇年消化秸秆4.2万吨,占可收集量的92%,肉牛存栏从1.1万头增至3.8万头,牛粪通过堆肥又回到田里,有机质含量三年提高0.8克/千克。张彦斌说,下一步准备引进裹包青贮设备,让秸秆变饲料像打包快递一样简单,让“瓦店模式”在豫南更多乡镇生根。

李红伟最近又多了个身份——镇里特聘的“秸秆讲师”。晚上8点,他在抖音开直播,身后是成排的青贮包,屏幕那头的邓州、新野农户问个不停。他笑着回答:“只要肯动手,地里长的是草,圈里添的是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