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正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实用性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贡献着“双峰力量”。
当“小特精”农机开进丘陵地:看双峰如何破解“馒头山”耕种难题
金秋时节,湖南娄底双峰县的田野里传来阵阵农机轰鸣。在这片被誉为“中国农业机械之乡”的土地上,一场农机革命正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农耕方式。
面对当地典型的“馒头山、巴掌地”等丘陵地形,双峰的农机企业研发出一系列“小巧、特种、精细”的农机装备。在双峰农机事务中心,一台名为“深泥王”的旋耕机格外引人注目。这台机器不仅能在60公分深的淤泥中自如作业,还能实现原地掉头,完美解决了深泥田作业的难题。

旁边的三角履带式拖拉机同样不简单。它爬坡能力强,动力充足,后面可以加挂犁、耙等各种农具,真正做到了“一机多用”。双峰县农机事务中心主任刘亚曲介绍,这些针对特殊地形研发的农机产品,有效破解了丘陵山区“无机可用”的困境。
目前,双峰农机企业已拥有国家发明专利213项,参与制定了53个农机国家行业标准。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组建了全国首个丘陵农机研究院,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技术攻关小组组长,联合19家科研院所与35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在农产品加工环节,智能碾米机等设备不仅走进了农户家中,还以“自助售米机”的形式走进了城市社区。市民只需扫码就能购买到现碾的新鲜大米,这种创新模式巧妙连接了城乡生活。
丰收不仅要“收得上”,更要“守得住”。针对秋收时节多雨、稻谷易霉变的问题,当地生产的各型号烘干机成了保障粮食品质的“守护神”。
一位正在使用烘干机的刘大伯笑着说:“现在是收割机在田里收,烘干机在家里烘,再也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了。”据他介绍,一台20吨级的烘干机只需14-15小时就能完成烘干,相比传统晾晒方式大幅缩短时间,而且不受天气影响。

随着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双峰农机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农友、劲松等企业先后在尼日利亚、印尼、泰国等地新建农机海外仓,产品远销东南亚、非洲、南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双峰农机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增速保持在8%以上,自营出口额同比增幅达60%以上。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县财政专门设立农机产业发展基金,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农机企业科技创新。
从1952年三家国营农机厂起步,历经70余年发展,双峰农机产业已形成规模较大的丘陵农机产业集群。全县现有各类农机生产及零部件配套企业8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2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
2019年,永丰农机特色小镇纳入湖南首批特色产业小镇;2023年,双峰农机获评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几代农机人的不懈努力。
金秋的双峰,丰收的喜悦写在每个农民的脸上。在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土地上,智能农机正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实用性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贡献着“双峰力量”。从深泥田到丘陵地,从农家院到国际市场,双峰农机正在书写着中国农机创新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