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的关键行动与政策支持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给农村的发展又指明了方向,带来了不少好消息。这文件全名叫《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分量可不轻。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乡村振兴要怎么发力,这文件里都有答案。

首先就是粮食生产,这可是头等大事。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这成绩确实让人振奋,但粮食安全这根弦还得时刻绷紧。文件里明确提出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这可不是一句空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得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个永恒课题,产量上去了也不能松劲儿。去年单产提升贡献大,今年文件里就提了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咱农民都知道,种子、科技这些都很关键,把优良品种种下去,把农业科技用起来,产量自然能上去。而且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高了,对农产品品质要求也高了,咱也得跟上这趋势,把品质提上去。

耕地更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文件里明确要求把各类耕地占用纳入占补平衡统一管理,还提到要持续整治那些乱占耕地的问题。耕地要是被破坏了,恢复起来可不容易,成本也高。各地得总结经验教训,严格管控耕地总量,把耕地“非粮化”问题好好整改整改。

还有盐碱地,以前很多人觉得盐碱地种不了庄稼,但现在有了好技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胡树文他们就在研究怎么把盐碱地改良成高产田。文件里提到要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这就得靠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把好技术推广出去,让更多的盐碱地变成良田。

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也更完善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国强注意到,文件里不仅有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的内容,还提到了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这机制很重要,得在稳产保供的基础上,精准识别供需缺口,优化进口布局,平衡市场供给和价格,这样才能在开放中筑牢粮食安全底线,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也是重点。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是底线任务。文件里提了不少针对性措施,像及时帮扶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统筹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及防止返贫致贫对象的识别认定,建立分层分类帮扶制度等。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说,这些部署能让帮扶政策更精准、更有针对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让过渡期后的常态化帮扶更有效。

文件还提到全面清查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建立统一的资产登记管理台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姝说,健全这部分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很必要也很紧迫,能为后续帮扶政策的转变提供支撑,让帮扶政策更高质量地落地见效。

农民增收也是关键。文件从做好“土特产”文章、“共同体”文章等方面入手,提升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各地要立足自身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提升附加值,让产业有“钱”途。同时,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让农民能挑上增收致富的“金扁担”。

乡村建设方面,文件也做了具体部署。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等,这些都是在城乡融合大背景下采取的措施。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孔祥智说,要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乡村不仅要宜居,还要和美。文件提出加强文明乡风建设,像推进传统村落特色保护区建设、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等。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仇童伟说,加强文明乡风建设对乡村发展有积极影响,能传承农耕文明,提振农民精气神,为乡村振兴铸魂。同时,文件还提出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改变高额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弘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最后,乡村全面振兴的各项政策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文件明确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保持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任期稳定,着力解决部分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水土不服”的问题。专家认为,这有助于基层党组织更好地扛起政治责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给农村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政策,只要咱们按照文件要求去做,乡村振兴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农民的日子也会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