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鸡爪田”到吨粮田:四川丘陵区改田改种实战录

川北三台县金石镇,立秋后的太阳把坡顶晒得发白。何凯蹲在自家田埂边,抓起一把黑得发亮的壤土,轻轻一捏就散开。“三年前这土板结得跟石块一样,一亩地打不到六百斤谷子,现在一千三百斤都打不住。”他指着脚下这条新修的机耕道说,“路通了、渠有了,连无人机都飞得进来,种粮再不是苦差事。”

金石镇所在的丘陵区占四川粮食总产的七成以上,却长期被“碎、薄、旱”三大难题困扰:地块碎如鸡爪,土层薄如瓦片,雨水一来就顺着坡跑。2022年四川省启动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试点,三台县首批落地,金石镇核心示范区2000亩任务落到何凯头上。

改田第一仗是“小并大”。镇农业中心主任李强带着测绘队,把原来187块巴掌田整合成22块标准格田,单块面积从0.8亩扩大到5亩以上。坡地最陡处落差近三米,李强调来两台带GPS的推土机,按等高线削高填低,每下降一米修一道宽两米的机耕路,路肩埋设直径40厘米的U型槽,雨水顺着槽走,不再冲毁田面。

金石镇改田场景

土层薄的问题用“客土培肥”解决。项目施工方绵阳佳禾农田建设公司从10公里外河滩拉来3万方淤积土,按每亩150方的量均匀覆盖,再深翻60厘米,把新土与原生土充分混合。土壤检测显示,改造后耕作层厚度从12厘米提升到28厘米,有机质含量由1.8%增至3.2%。何凯算过账:光改土这一项,每亩增产潜力就在200斤以上。

水源是丘陵区的命根子。金石镇在坡顶新建3座1000立方米蓄水池,通过5.5公里PE管道把水送到地头,每50米设一个出水桩,插卡就能取水。2023年夏伏旱连旱40天,何凯的再生稻靠滴灌稳住了长势,头季亩产1680斤,再生季又收420斤,创下全县纪录。

良田配良种才能见效。2023年何凯把“宜香优2115”换成省农科院最新审定的“川康优211”,这个品种株高矮10厘米、抗倒伏,米质达国标一级。播种前他用无人机进行包衣直播,每亩用种量从3斤降到1.8斤,省种又省工。农技站每周一次田间监测,发现稻飞虱虫口密度超过百株500头,立即用植保无人机喷洒阿维·三唑磷,虫口三天降到百株50头以下。

“过去打药靠人背喷雾器,一人一天最多三亩,现在无人机一小时搞定五十亩。”何凯说,2023年他组建的“金石农服队”接了周边1200亩植保订单,每亩收费12元,一季下来净赚1.4万元。

金石镇丰收场景

土地活了,人也活了。金石镇原本撂荒的坡地重新种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每亩比单种玉米多收300斤大豆。2023年全镇粮食总产1.86万吨,比2020年增长4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8万元。

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处数据显示,2021至2024年四川累计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1773万亩,其中丘陵山区占68%。通过“改田、改种、改技”组合拳,全省粮食亩产由2020年的372公斤提高到2024年的408公斤,相当于再造一个“川东粮仓”。

站在金石镇最高处的观景台,22块梯田层层叠叠铺向山脚,收割机正在金色稻浪中来回穿梭。李强指着远处正在施工的二期项目说:“明年这里还要再改3000亩,到时候无人机可以直接从田头起飞,粮食从地头装车,丘陵区也能种出成都平原的产量。”

何凯掏出手机给在成都工作的儿子发微信:“今年再生稻卖了一块六一斤,比往年高三毛,家里准备再买台烘干机,你回来帮我看看型号。”屏幕那头的回复很快:“爸,我周末回来,顺便把无人机驾照考了,明年咱家也能开农服公司了。”

夕阳把稻田染成橘红色,收割机扬起的秸秆碎末在空中飞舞,像一场迟来的春雪。这片曾经被遗忘的坡地,终于等来了属于它的丰收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