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完稻子,秸秆咋整?”每年9月,从东北黑土地到岭南双季稻区,这句话都会在村头巷尾被反复提起。今年答案有了官方版本:农业农村部9月17日印发《2025年秋收农作物秸秆科学还田指导意见》,没有长篇大论,只有“能不能还、怎么还、还多少”三条硬杠杠,目的很明确——既堵住烧秸秆的“烟火口子”,也防止盲目还田带来的“黄苗、烂根、虫害”老毛病。文件不长,但信息量不小,值得逐条拆解。
一、背景:烧,罚得重;乱还,种田难
去年秋冬,黄淮海部分地区出现小麦黄苗、死棵,专家会诊结果:秸秆粉碎过长、翻压过浅,加上播种后大水漫灌,缺氧烂种。再加上今年气象部门预测霜冻偏早、秋季降雨偏多,部里判断,如果还田技术不到位,问题只会加重。于是新规应运而生,核心就是“科学”二字——不能再搞一刀切全量还田,也不能一禁了之全离田,而是“分区、分作物、分时段”精准操作。
二、总体思路:三句话记住
宜还则还,宜离则离
土壤湿、气温低、时间紧就离田;墒情好、能耕翻、时间够就还田。
粉碎要短、翻压要深、补氮要足
秸秆长度≤10厘米、留茬高度≤10厘米、翻耕深度≥25厘米,配套补氮5—8公斤/亩。
秋收与秋播无缝衔接
北方必须在封冻前完成耕翻,南方必须在下一轮播种或插秧前5天完成沉实,确保“种得上、出得齐”。
三、区域要点:
东北、西北一熟区:时间窗口最短。玉米、水稻收获后要求“当日切、当日翻”,大型联合收割机必须带前置粉碎装置,同步抛洒。对积雪早、春季干旱的田块,提倡“秸秆+秋覆膜”双保险,减少冬春跑墒。
黄淮海麦玉(稻)两熟区:茬口最紧。玉米收获后若接茬小麦,推广“两遍作业”——一遍粉碎匀抛、一遍深旋耕压,再使用免耕播种机侧深施肥;若接茬水稻,先旱旋15厘米,再上水泡田,沉实1天后插秧,防止秸秆漂浮。
南方双(三)季稻区:湿度最大。鼓励“切碎+旋耕+泡水”三同步,烂泥田用履带自走式旋耕机,避免轮式机陷车;对二化螟、纹枯病高发区域,可采取“半量还田+半量离田堆肥”,减少病虫基数。
丘陵旱作区:机械难进地。文件首次提出“秸秆带状堆放腐解”技术,把秸秆按40厘米宽、20厘米高顺耕作方向堆放,喷少量腐熟剂,春季整地时就地摊平,既保水又减少运输成本。
四、补贴与处罚:两条线并行
新规强调“先改补、后严管”
补贴端:今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秸秆综合利用资金,对安装秸秆粉碎、深翻、免耕播种一体机的农机合作社给予单机最高3万元补贴;对开展“秸秆深翻还田+增氮腐熟”作业的,每亩补贴30—50元,由县级农业农村部门直接打到一卡通。
处罚端:对仍露天焚烧的,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顶格处罚,每起最高2000元;对因还田技术不到位造成大面积黄苗、死苗的,取消该地当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格,并全省通报。
五、农民最关心的四个细节
粉碎长度到底多短?文件给出“两指”标准——秸秆段不超过成年人两指宽(10厘米),超过此长度必须二次作业。
氮肥一次加多少?玉米、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每亩补尿素5—6公斤或碳铵15公斤;水稻秸秆还田,每亩补尿素7—8公斤,可分两次施,耕翻前撒一半,播种后随水再追一半。
翻后多久能播种?北方要求封冻前≥30天完成翻耕,给秸秆充分沉实;南方稻区泡田后必须沉实2—3天,插秧机不下陷、不拥泥为准。
病虫害怎么防?文件首次明确“还田+药剂”套餐:对玉米螟、二化螟重发区,耕翻时同步喷施1%联苯·噻虫胺颗粒剂2公斤/亩;对小麦纹枯病重发区,播前使用含枯草芽孢杆菌的生物菌剂拌种,降低病菌基数。
六、谁来干、怎么干?
部里要求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在10月15日前把方案细化到县,县级在10月底前把作业合同签到村、到户、到地块。对没有大型机械的村,鼓励依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整村托管,统一粉碎、统一翻耕、统一播种,农民只需拿着“作业单”验收签字即可。
秸秆还田不是简单“把草切了埋地里”,而是“粉碎长度、翻耕深度、补氮数量、作业时点”四要素一起达标。今年秋收,照着新意见做,既保收成,也保钱包,更能保住蓝天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