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运不出”到“卖全国”:一个贵州山村的电商逆袭之路

板栗200斤、大米50斤、青椒20斤……傍晚的贵州省独山县拉林村,网络主播张天祥的团队刚结束一天的直播,正麻利地核对订单、打包货物。下午6点,快递车准时驶入村口,将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农特产发往全国各地。

“现在卖货不难了,我们这条路算是走对了!”拉林村村委会主任文道邦看着忙碌的装车现场,脸上满是欣慰。

有货难运:曾经卡在“最后一公里”的困境

拉林村并非先天不足。这里距离县城不到5公里,盛产水稻、葡萄、茶叶,地理条件并不差。但在过去,村民只能各自挑着山货进城零卖。“损耗大、价格不稳定,辛苦种出来的好东西,就是卖不出好价钱。”文道邦回忆。

前几年,县里推动“村村有电商”,试图打通特产上行的通道。然而政策到了村里,却应者寥寥。“不是不想做,是做不起来。”文道邦道出实情,“发货量小,快递成本下不来;物流不进村,货物送出去总是慢半拍——电商这‘最后一公里’,我们就是迈不过去。”

村播破局:让流量变成实实在在的销量

转机出现在2024年。贵州省启动“村播大行动”,拉林村成为试点之一。

驻村第一书记李君抓住了这个机会:“我们借势引入专业人才、培育本土团队、打通物流堵点,目标很明确——让流量真正变成销量。”

同年12月,受省商务厅委派,专业主播张天祥带着经验来到拉林。村干部带头入户动员,第一轮培训就吸引了70多人参加。

更重要的是,村里组成了由文道邦、张天祥、李君和村干部参与的谈判小组,连续对接了5家物流公司,最终以合理的价格谈定了合作,实现了快递天天进村。

真实的力量:村民镜头里的乡土情怀

不到一年时间,张天祥在村里带出了三个直播团队,探索出“赶场直播”“串寨直播”和“室内直播”三种模式。

“我们的主播就是普通村民,他们不用刻意表演,就是一边拉家常,一边把观众‘带到’田间地头。”张天祥说,“这种真实感能唤醒观众的乡土记忆,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购买欲望。”

产业升级:从“卖得出”到“卖得好”的转变

在村播的带动下,拉林村的农业结构也在悄然优化:葡萄从800亩调整到400亩,茶叶则从500亩扩大到1200亩。

“过去茶农只能卖茶青,利润微薄。现在通过直播,村民自己加工、自己销售,利润大幅提升,种植积极性也高了。”文道邦表示。

作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独山县通过“云仓—电商—基地—农户”的一体化运营,建立起高效的农产品上行通道。如今的拉林村,不仅农产品卖得出去,更能卖上好价钱。

从曾经的“有货难运”到如今的“卖向全国”,拉林村用一年的时间,走通了电商进村的“最后一公里”。这条路上,有政策的支持,有专业的引导,更有村民自己的努力——乡村振兴,就这样在每一个打包的包裹中,变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