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变“油库”:宁化五千亩油茶林的生态致富路

金秋十月,闽西宁化县石壁镇的油茶林里,沉甸甸的油茶果挂满枝头。十余名村民正在林间忙碌,为即将到来的采摘季清理杂草。“今年挂果比往年都好!”望着漫山遍野的油茶树,基地负责人杜秋生脸上写满喜悦。

这片五千亩的油茶园,十二年前还是一片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

从荒山到绿洲的蜕变

2010年,在福州经商的杜秋生看中了宁化县石壁镇的生态潜力,在陂下村、溪背畲族村和江头村承包了五千多亩荒山。当时这里山体裸露,一下雨就泥沙俱下。

“最初很多人不理解,说这荒山能种出什么?”杜秋生回忆道。但他坚信,油茶不仅是经济作物,更是生态树。油茶树根系发达,能有效固土保水,特别适合在水土流失区种植。

转机出现在2018年。他的油茶基地被列入国家水土保持以奖代补试点项目,总投资1020万元,其中奖补资金570万元。有了政策支持,杜秋生投入450余万元,开始对荒山进行系统改造。

生态与产业的双赢之路

站在基地高处望去,昔日的坡耕地已被改造成层层梯田,生产道路蜿蜒其间,截排水沟和蓄水池有序分布。

“我们修建了15公里生产道路,38个蓄水池,截排水沟超过20公里。”杜秋生指着眼前的设施介绍,“这些不仅是生产设施,更是水土保持工程。”

宁化县水土保持中心负责人表示,油茶林已成为当地治理水土流失的“生态卫士”。数据显示,种植油茶后,项目区每年土壤侵蚀量减少了85%以上,林草覆盖率从不足30%提升到85%。

在宁化,油茶种植有着悠久历史。如今,这片土地上的油茶产业正焕发新生机。

“我们现有油茶林20.45万亩,居全省第二。”县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全县年产茶油2650吨,年产值约4亿元。更令人欣喜的是,“淮土茶油”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宁化山茶油”还入选了福建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在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在调试新的压榨设备。今年基地引进了低温冷榨技术,不仅能提高出油率,还能更好地保留茶油的营养成分。

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油茶产业的发展,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基地干活,一天能挣120元,还能照顾家里。”溪背畲族村村民张大姐边说边利落地修剪枝条。像她这样在基地长期务工的村民有30多人,采摘季节用工量超过百人。

更让村民高兴的是,荒山变绿后,村里的环境也变好了。“以前下雨都不敢穿白衣服,现在山清水秀,夏天都凉快多了。”一位村民笑着说。

生态产业的未来之路

宁化的成功不是偶然。2011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水土保持资金约7亿元,创新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治理,在石壁、淮土等乡镇建设了一批标准化油茶示范基地。

县领导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动油茶产业提质增效,计划培育更多优质示范林,改造低产林,同时扶持加工企业技改升级,让油茶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夕阳西下,杜秋生站在茶林中展望未来:“我们不仅要让荒山披绿,更要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我们走对了。”

如今,宁化的油茶林不仅守护着这片红土地的生态,更承载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在这片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的土地上,生态与产业的和谐共生正在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