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大妈月入3000+!奉节’卫星车间’模式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在重庆奉节县安坪镇的夏日午后,60岁的易大姐正坐在弘源鞋业车间里,手里麻利地给一双双运动鞋粘贴鞋后跟的贴补墙。阳光透过高大的厂房窗户,洒在她布满皱纹却带着笑意的脸上。“我们厂的鞋款式多,一天能做几千件,家就在附近,每月能拿3000多块。中午管饭,活儿不累,大家在一块儿做着开心。”她的话语里,藏着一个脱贫家庭最实在的幸福感。这样的场景,在奉节的乡镇村落里正变得越来越普遍——产业有了新路子,就业有了新去处,曾经的“脱贫果”正在结出“振兴甜”。

安坪镇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的标准化厂房里,机器运转的轰鸣声与工人们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这个2019年依托东西协作资金、三峡集团援助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建成的创业园,如今已成为带动就业的“强磁场”。“我们主要做出口订单的代加工,在厂里加工好的鞋子会发往国外。”弘源鞋业负责人指着流水线上的成品鞋说,“现在厂里有200多个工人,都是本地的,平均每个月能拿3000多块,做得多的计件工人能到五六千。”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牟启希站在园区里,目光扫过一排排厂房,语气里满是感慨:“我们搞了‘中心工厂+卫星车间’的模式,全镇加上周边乡镇有37家卫星车间。有些老人孩子需要照顾,不方便到厂里上班,就把材料送到他们家里,做好了再集中收回来,按件结算工资。”这种“车间到村头、就业到家门口”的做法,让留守劳动力既能顾家又能挣钱,成了防贫的“生命线”。

在产业链延伸的另一端,奉节脐橙正从“枝头果”变成“盘中餐”。作为奉节的“黄金名片”,脐橙曾长期以鲜销为主,附加值不高。2025年,当地培育的227家经营主体像一群“创新者”,把脐橙酿成了酒、熬成了膏、制成了蜜和花茶,30余类深加工产品让这个“中国脐橙之乡”焕发新活力。在返乡创业园内的重庆夔凤酒业有限公司,车间里的智能恒温发酵系统正将新鲜脐橙转化为琥珀色的“醉白帝”果酒。“我们从2019年在这儿建生产基地,现在有智能无菌生产线和灌装线,年产能5000多吨。2024年又上了全自动蒸馏系统,生产线更完善了。”负责人肖建带着记者参观发酵罐,“除了生产端的7个固定工人,销售端30人,每年还有200多人次的季节性用工。收购脐橙时,惠及了500多户果农,他们的经营性收入能多不少。”据统计,脐橙深加工让果农增收约5000万元,产业链的“加法”,让这个传统农产品有了“数钱数到手软”的新可能。

如果说脐橙和鞋业是“大众项目”,那么草堂镇的夔州兔业则走出了一条“特色养殖+产业帮扶”的新路径。这家从事良种繁育的肉兔企业,从法国引进伊普吕优质种兔,如今已在全县29个乡镇发展了125户家庭农场、224个养殖单元,年产能达772万只,给西南地区提供20万只父母代种兔。“我们不是简单卖兔子,而是帮农户‘搭台子’。”公司负责人说,“从选址规划、兔舍建设到养殖技术,我们都免费指导,还统一配备兔舍、设备、品种、饲料和防疫。最关键的是保价回收,不管市场价格怎么波动,农户养出来的兔子都能按约定价格卖掉,保证他们有钱赚。”这样的“点对点”服务,让养殖不再是“单打独斗”。250名就近务工的村民,加上125户家庭农场,户均年增收约14万元,兔子成了带动脱贫的“致富兔”。

产业的“根”扎得深,就业的“叶”才能长得茂。奉节县的成效背后,是一套“精准滴灌”的帮扶体系。今年以来,全县对1136个帮扶产业项目建了台账,把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和带动农户增收直接挂钩;中央衔接资金64.10%投向产业发展,让好钢用在刀刃上;1.07亿元的消费帮扶任务超额完成,为农产品打开了“出山”通道。就业帮扶同样“接地气”,线上线下28场招聘会送出2万多个岗位,3117个公益性岗位托住了困难群体,6.5万多名脱贫人口稳定就业,“零就业家庭”成了历史名词。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像易大姐这样的家庭,因为产业和就业的支撑,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从“输血”到“造血”,从“有活干”到“能致富”,奉节的实践证明,脱贫攻坚的成果不是终点,而是乡村振兴的起点。当特色产业有了“深加工”的翅膀,当就业帮扶有了“家门口”的温度,当政策与市场形成“合力”,就能让脱贫的根基更稳、振兴的步子更实。未来,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升级,产业链韧性的不断增强,奉节的千万农户,必将在产业与就业的双轮驱动下,走向更红火的日子。毕竟,产业的沃土养人,就业的清泉润心,这才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