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产业奖补如何精准滴灌?从“发钱”到“造血”的乡村振兴实践

金秋十月,韶山的田野间稻浪翻涌,庭院里鸡鸣羊叫,房前屋后的小果园、小菜园、小禽舍生机盎然。在银田村,赵清香家的淫羊藿长势喜人;石屏村杨湘岳夫妇的家庭农场年入超10万元;大坪村冯宣奇建起“稻—禽—草”循环体系……这些鲜活场景的背后,是一套日益成熟的产业奖补机制在持续发力。2024年以来,韶山市以“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为原则,向718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发放奖补资金130余万元,并投入200余万元衔接资金支持9个村发展庭院经济,推动帮扶模式从“普惠撒胡椒面”向“精准滴灌”深度转型。

然而,产业奖补绝非简单“发钱了事”。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避免“一补了之”,防止资金沉没于低效项目?如何激发农户内生动力,实现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韶山的实践提供了一套兼具制度设计、过程管控与链条延伸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为乡村振兴中的“造血式帮扶”树立了可复制的县域样本。

韶山乡村发展

机制创新:闭环管理确保“补得准、用得实”

韶山市首先在制度设计上筑牢防线。全市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到户产业奖补促进脱贫群众增收的通知》,明确奖补标准按产业类型和规模分级设定,单项最高3000元,杜绝“平均主义”。更重要的是,建立“农户申报—村级初审—乡镇验收—县级审核”四级闭环流程,所有项目必须实地核查、拍照留档、签字确认。

“我们不是看材料发钱,而是看地里有没有苗、圈里有没有畜。”一位乡镇干部坦言。这种“以实绩论奖补”的导向,倒逼农户真投入、真经营。资金发放则通过财政“一卡通”直达账户,全程可追溯、可审计,杜绝截留挪用。2024年全市奖补项目验收合格率达98.6%,群众满意度超95%(资料来源:《韶山市2024年产业奖补项目绩效评估报告》,韶山市乡村振兴局)

韶山农业产业

扶能为先:从“给钱”到“给能力”

奖补的核心价值,在于“扶能”而非“扶懒”。韶山市深知,若只给资金不给技术、不拓销路,农户仍难抵御市场风险。因此,政策配套了全链条服务:农技员包村联户,提供种养技术指导;合作社统一供苗、防疫、回收;电商服务站帮助农户直播带货。

在清溪村,村民庞海交利用奖补资金购入50只走地鸡,村集体不仅提供鸡苗,还联系本地餐饮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成超家的黑山羊养殖,则由畜牧站定期上门做疫病防控。这种“资金+技术+市场”三位一体支持,极大降低了农户试错成本。正如杨湘岳所说:“奖补是启动资金,但真正让我们稳下来的是背后的服务体系。”

庭院经济:小空间撬动大增收

韶山的另一大创新,在于将“庭院经济”作为奖补重点载体。不同于大规模流转土地,庭院经济依托农户房前屋后几尺方寸,发展小果园、小菜园、小禽舍,具有投入小、见效快、风险低的特点,特别适合弱劳力、半劳力家庭。

全市通过衔接资金为385户脱贫户、1143名监测对象免费提供种苗、鸡苗、羊羔等物资,并鼓励“自建、自养、自销”。赵清香家的淫羊藿种植,就是利用屋后荒坡改造而成,年增收近8000元。这种“微产业”模式,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更让每户都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增收抓手,极大提升了参与感和获得感。

韶山乡村景象

利益联结: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富

更值得称道的是,韶山正推动奖补项目与新型经营主体深度绑定。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合作机制,农户不再是孤立的生产单元,而是嵌入产业链的一环。例如,大坪村冯宣奇的黑山羊,由村集体统一品牌、统一包装,通过“韶山红”区域公用平台销往长沙、湘潭;石屏村的蜂蜜则由合作社加工成礼盒,溢价30%销售。

这种利益联结机制,既保障了农户基本收益,又分享了产业链增值红利。2024年,参与合作模式的奖补户均增收达1.2万元,较自主经营户高出40%(数据来源:《韶山市庭院经济带动增收典型案例汇编》,韶山市农业农村局)

未来方向:从“扶上马”到“送一程”

当前,韶山产业奖补已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初步跨越,但挑战依然存在:部分农户产业同质化严重,抗风险能力弱;电商销售仍依赖外部平台,自主营销能力不足;青年劳动力外流导致部分庭院项目后继乏力。

对此,韶山市已有规划:下一步将强化差异化补贴,对高附加值、绿色认证、联农带农项目提高奖补比例;建设本地农产品集散中心,培育本土电商主播;推动“庭院经济+乡村旅游”融合,开发农事体验、采摘研学等新业态。

从“发钱”到“扶能”,从“单干”到“联营”,从“小庭院”到“大产业”,韶山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乡村振兴不是靠救济,而是靠激发每个人的内生动力。产业奖补如同一颗火种,点燃的是农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活的是乡村自我发展的基因。

当赵清香采收淫羊藿、杨湘岳清点卖鸡收入、冯宣奇查看稻田鱼苗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现金,更是尊严、信心与希望。而这,正是产业奖补最深远的价值——它让帮扶有温度,让发展有根基,让振兴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