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董玉琛院士,可能很多年轻人不太熟悉。但要是没有她和团队几十年来的努力,我们国家很多古老的作物种子可能早已消失,今天餐桌上的粮食多样性也要大打折扣。
董玉琛出生于1926年,今年已经98岁高龄。1950年从河北省立农学院毕业后,她就开始了与农业打交道的一生。1954年,她远赴苏联深造,并在五年后获得农学副博士学位。学成后,她毫不犹豫回到祖国,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一心扑在作物种质资源的研究上,这一干,就是超过半个世纪。

什么是“种质资源”?简单来说,就是包括种子、植株在内的各种农作物遗传材料。它们就像建筑的基石,是培育新品种、应对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的重要保障。董老师最了不起的成就之一,就是主持建成了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国家作物种质库”。
截至2000年,这座“种子银行”已经收藏了粮食、蔬菜、经济作物和牧草等共161种作物的种质资源超过32万份。可以说,正是她和团队的努力,才把我国大部分作物种质资源妥善保存了下来,为今天的农业持续发展留下了珍贵的遗传基础。
董老师尤其专注小麦种质资源。她发现了两种能自然让杂种染色体加倍的小麦材料,揭示了其细胞学机制,并据此培育出22个抗病性强的小麦-山羊草双二倍体。她还花了十多年时间进行野外考察,摸清了我国北方小麦野生近缘植物的“家底”,收集保存了大量珍贵野生种质,让世界认识到中国是世界小麦族植物的重要分布区之一。

她带领团队通过远缘杂交与组织培养相结合,成功让小麦和冰草属、新麦草属等10多个属的植物“跨界联姻”,其中3个属属世界首次突破,为小麦育种拓宽了遗传基础。
除了科研贡献,董老师也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为我国作物学界培养了一批优秀研究生。她发表论文100多篇,主编《中国小麦遗传资源》《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等重要专著,还翻译多部国际经典著作。
她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以及多项部级科技奖励。但她最让人敬佩的,不是这些耀眼的奖项,而是六十多年如一日,默默在田间、在实验室,为我们这个农业大国的种子安全,守护好了最宝贵的资源。
正是因为有了像董玉琛院士这样一代代科研人员的扎根与坚守,我们今天才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