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稻浪翻涌,硕果盈枝。10月27日,福州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在永泰县召开。市委主要领导率各县(市)区及市直部门负责人深入乡村一线,实地观摩、交流互鉴、共谋发展。这场高规格、接地气的现场会,不仅展现了福州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新时代乡村建设,必须走产业筑基、因村施策、城乡共融的系统化发展之路。
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重要承载地,福州正以“千万工程”为牵引,立足山海资源禀赋,探索一条具有省会城市特色的乡村振兴“福州路径”。这条路,既不是照搬城市模式,也不是简单复制外地经验,而是在尊重乡村肌理、激活内生动力、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中,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有机统一。

产业筑基:小特产撬动大经济,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福州的实践表明,做好“土特产”文章,关键在于“深挖+融合+增值”。
在永泰县城峰镇太原村,“中国青梅第一村”的称号并非虚名。过去,青梅只是山间野果,卖不上价;如今,通过引进梅满天下、梅百华等龙头企业,青梅被加工成梅酒、梅饼、梅汁等数十种产品,附加值成倍提升。更关键的是,当地不仅修通35条梅林机耕路解决“下山难”,还建立统购统销平台和保底收购机制,让7.5万吨青梅有了稳定销路,带动每斤溢价0.3元,群众增收超4200万元。这种“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实现了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不止于永泰,福州各地因地制宜,各展所长。闽侯县白沙镇聚焦“种业芯片”,自主培育的“雪甜232”水果玉米打破国外垄断,苦瓜种质资源研发规模全国第一,年推广超10万亩,并谋划建设农文旅融合的特色种业产业园;连江县筱埕镇则向深远海要空间,建成8个智能化养殖平台,通过传感器、气象站、视频监控等数字技术,实现类野生大黄鱼的精准养殖,年产值突破2亿元。
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一个规律:现代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力活,而是科技、资本、品牌、市场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只有把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嵌入乡村,才能让“土特产”变成“金招牌”,让农民从“种得好”走向“卖得好”“赚得多”。
因村施策:拒绝千村一面,让乡村“各美其美”
福州山海交错,村落形态千差万别。如何建设美丽乡村?现场会给出的答案是:没有标准模板,只有精准施策。
闽清县雄江镇依偎闽江,曾因网箱养殖导致水质恶化。近年来,当地摒弃大拆大建,创新“微整治、微改造、微调整”模式,既清退污染源,又保留生态本底。如今,这里不仅完成闽江流域首个水上活动水域规划,还打造出“漂浮公园”等网红打卡点,被网友称为“福建版小洱海”“水上布达拉宫”,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面对古村落“空心化”难题,福清市江镜镇探索“修厝为用”新路径。他们将废弃老宅改造为诚信文化馆、村民议事厅、科普教育基地,让古厝不仅“活下来”,更“用起来”。岸兜村诚信文化馆登上央视《古厝里的中国》,成为讲好乡村故事、传承治理智慧的重要载体。
马尾区则深挖文化富矿,将“马尾·马祖元宵节俗”成功申报为联合国非遗项目,并以此为支点,串联琅岐岛、闽白沿线等资源,推动非遗与旅游、文创深度融合,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这些实践印证了一个理念:乡村建设不是“涂脂抹粉”的表面工程,而是尊重历史、顺应自然、回应民意的有机更新。唯有保留乡土气息、突出地域特色、激活文化基因,才能避免“千村一面”,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城乡共融:打破二元壁垒,让资源要素双向流动
乡村振兴不能“就乡村论乡村”。福州清醒认识到,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治理体系一体化发展。
在城镇化率达74.27%的背景下,福州正构建“中心城区—副中心—重点县城—经济强镇—特色村庄”的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这种布局,既强化城市辐射带动,又避免乡村被边缘化。
公共服务方面,仓山区通过配建、租赁、改造等方式,实现新建居住区养老服务设施100%达标,让农村老人也能享受城市级养老资源;基础设施上,福清市创新“统管自建”模式,提前两年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全覆盖,318个村76.7万群众喝上安全水;治理效能上,长乐区运用数字化手段,将矛盾调解、移风易俗、困难帮扶等纳入智慧平台,推动城乡社会治理同频共振。
这些举措背后,是一场深刻的制度变革:城乡不再是割裂的两个世界,而是要素自由流动、功能互补、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城市的技术、资本、人才下乡,乡村的生态、文化、空间价值进城,双向奔赴中,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共同富裕基础不断夯实。
以系统思维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福州的探索表明,乡村振兴是一场涉及产业、生态、文化、治理、城乡关系的系统性变革。它既需要“千万工程”所倡导的久久为功、因地制宜,也需要省会城市应有的前瞻视野与资源整合能力。
当前,福州农业总产值、一产增加值稳居全省第一、全国省会城市首位,这不仅是数字的胜利,更是路径的胜利。未来,随着城乡融合向纵深推进,福州有望为全国大城市带动乡村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省会样板”。
对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而言,这场现场会传递的不仅是信心,更是方法论:乡村振兴不是等靠要,而是干出来、闯出来、融合出来的。只要坚持产业筑基、尊重乡村本色、推动城乡共荣,就一定能绘就农业有干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奔头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