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乌当区特色农业“五个一”发展模式成效显著

走进贵阳市乌当区阿栗村,漫山遍野的杨梅挂满枝头,果农们正忙着采摘、包装,一箱箱新鲜的杨梅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各地。谁能想到,这个曾经以传统种植为主的村庄,如今已成为西南地区知名的杨梅产销基地,年产值突破亿元?这背后,离不开乌当区近年来持续推进的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尤其是“五个一”发展模式的深度落地。作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实践地,乌当区以乡村产业为抓手,通过五个精准发力的举措,让蔬菜、水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焕发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在产业布局上,乌当区坚持“一乡一业”发展思路,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围绕特色主导产业优化规划。新场镇依托12℃的年均气温优势,集中发展冷凉蔬菜,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3.2万亩,年产量达8万吨,产值超2亿元。百宜镇则以红旗辣椒为核心,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带动周边5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目前,全区已建成12个农业特色专业乡镇,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占乡镇农业总产值的52%,形成了“乡镇有主导、村村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这种“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的模式,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出最大价值。

“五零吾当”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让乌当特色农产品有了“身份证”。“五零”即零污染、零农残、零添加、零转基因、零抗生素,精准契合现代消费需求。阿栗杨梅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严格执行绿色种植标准,每一颗杨梅都经过糖度检测,符合14Brix以上的甜度要求,价格比普通杨梅高出30%仍供不应求。新堡马头葡萄通过灯光诱捕、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实现“果粒均匀、甜度适中”,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截至目前,全区已有13个村获评市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阿栗杨梅”“马头葡萄”等地理标志产品市场估值超15亿元,品牌溢价效应显著。

为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难题,乌当区大力实施“一产一企”战略。一方面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招引力度,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近三年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12家,涵盖食品、医药、饮品等多个领域。另一方面推动本土企业升级,培育壮大贵州神奇药业、贵阳匀酒等龙头企业。以神奇药业为例,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模式,在羊昌镇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5000亩,种植天麻、黄精等品种,带动1000余户农户参与,企业年加工中药材3000吨,产品远销东南亚,形成“从田间到车间”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全区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8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产品深加工率提升至45%,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

在经营主体培育上,乌当区聚焦家庭经营,实施“一家一特”政策。农户王建国在水田镇流转50亩土地,引进新品种葡萄和猕猴桃,通过“订单农业”模式与本地超市签订直供协议,年收入达28万元。李大姐的“巧媳妇”家庭农场则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自制腊肉、糍粑等农特产,年销售额突破50万元。在政策扶持下,全区认定农民合作社243家,家庭农场144户,种养大户279户,这些主体平均亩均产值比传统种植高出2000元以上,成为推动农业增效的“毛细血管”。不同规模的经营主体协同发展,让农业生产既有“大户带动”的规模效应,又有“小农户”的灵活性。

“一人一技”让农民从“会种地”向“种好地”转变。乌当区围绕产业需求,开展“菜单式”培训,开设果树栽培、病虫害防治、电商运营等12类课程,通过“农民夜校”“田间课堂”等形式,让技术下沉到田边地头。“90后”农民陈志强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后,引进智能温室种植技术,在水田镇建起2000平方米的食用菌大棚,年产量达120吨,带动周边20名村民就业,人均月收入4000元。目前,全区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942人、高素质农民1783人、市级乡村工匠77人,这些“土专家”“田秀才”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乌当区的实践证明,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从规划、品牌、产业、主体、人才五个维度的系统升级。“一乡一业”搭好产业框架,“一村一品”擦亮产品名片,“一产一企”延伸产业链条,“一家一特”激活微观主体,“一人一技”夯实发展根基。这种多维度发力的模式,既解决了产业发展的“大方向”问题,又关注了农民增收的“小细节”。对于其他地区而言,乌当区的经验启示我们,发展特色农业需要精准施策,既要仰望星空做好规划,也要脚踏实地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让产业发展真正惠及农户,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这样的“五个一”模式或将成为更多地区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路径,让特色农业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绽放更大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