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鲁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何托起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双丰收

在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的广袤田野上,金黄的玉米在秋风中摇曳,大型收割机穿梭其间,轰鸣声中满载丰收的喜悦。这幅图景背后,是一场静水深流的农业变革——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开鲁县正将“碎片田”转变为“连片田”,将传统耕作升级为现代化农业,不仅筑牢了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更实实在在地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高标准农田,为何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开鲁县以43.83万亩年度建设任务为突破口,通过“小田并大田”、基础设施配套、技术集成应用等系统工程,蹚出了一条兼具效率、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开鲁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细节

打破“巴掌田”困局,让农业更高效

过去,开鲁县不少村庄土地零散、田埂纵横,农机进不去、水电气难覆盖,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却难有高产。联盟村村民彭健坦言:“以前浇地靠肩挑手抬,农机转弯都困难,种地累、产量低。”这种“耕作难、灌溉难、运输难”的困境,在我国中西部农业县普遍存在。

高标准农田建设正是破解这一困局的“金钥匙”。开鲁县通过科学规划,打破原有地块边界,整合零散土地,同步推进水利、电力、道路、林网和土壤改良五大工程。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这样的农田不仅便于机械化作业,还显著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据联盟村党支部书记耿长兴介绍,项目实施后,每亩节水100立方米,用电量减少75%,肥料利用率提高,综合种地成本明显下降。

更重要的是,生产效率的提升直接转化为粮食增产。今年联盟村12540亩高标准农田亩均增产约100公斤玉米,按当前市场价计算,仅此一项就为全村增收数百万元。这种“稳产+降本+增效”的三重红利,正是农民愿意参与、基层干部积极推动的核心动力。

从“产粮大县”到“强粮大县”,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开鲁县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常年粮食产量稳定在30亿斤以上。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指引下,当地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视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截至2025年,全县高标准农田总面积将达279万亩,其中144万亩采用浅埋滴灌技术——这种节水高效模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极具推广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开鲁县并未止步于“建好田”,更注重“用好田”。通过整村推进、集中连片建设,避免了“撒胡椒面”式投入,确保项目发挥最大效益。同时,农牧部门正建立地块数据库,将符合条件的土地全部纳入项目储备库,实现“建一块、成一块、用一块”的良性循环。

这种系统性思维,让高标准农田不仅是基础设施工程,更是农业现代化的载体。它为良种推广、智慧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新技术新模式落地提供了物理基础,也为未来应对极端气候、保障粮食供应链韧性预留了空间。

开鲁县高标准农田景象

农民增收有实招,乡村振兴有底气

高标准农田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农民的获得感上。在开鲁,这一工程不仅提高了亩产,还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和收入结构。过去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如今土地整合后,不少农户选择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或种粮大户,既获得稳定租金,又能外出务工或参与田间管理赚取薪金。

更深层次的变化在于观念更新。当农民看到节水节肥还能高产,他们更愿意接受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现代农业技术。这种“技术+设施”双轮驱动,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的底层逻辑。

开鲁县农牧局工作人员孙德庆表示,下一步将加快项目进度,确保年底前全部完工,并持续优化后续管护机制,防止“重建轻管”。这种长远眼光,正是高标准农田可持续发挥效益的关键。

小田变大田,变出的是农业现代化的新图景

开鲁县的实践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绝非简单的“修路挖渠”,而是一场涉及土地制度、生产方式、技术体系和利益分配的系统性变革。它让碎片化的土地重获新生,让传统农业拥抱现代科技,让农民从“靠天吃饭”走向“稳产增收”。

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背景下,开鲁县的经验具有广泛借鉴意义:唯有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综合效益为目标,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才能真正成为“高产田”“致富田”“希望田”。这片北疆沃土上的丰收盛景,不仅属于开鲁,更照亮了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