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近日印发《关于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意见》,旨在推动全省农业农村实现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浙江在绿色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构建绿色发展产业体系
巩固提升特色优势产业
通过实施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和全程机械化等措施,推广绿色增产技术。同时,推广畜牧业绿色生态养殖等八大发展模式,鼓励适度规模养殖。实施“土特产富”全链发展优质优价工程,培育优质米、茶叶、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链群。到2027年,绿色食品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将分别新增1000个和100个以上,形成5条100亿元以上的“土特产富”产业链。
发展壮大新兴资源产业
积极发展以秸秆、畜禽粪污为重点的农业副产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培优扶强“链主型”企业,组织实施有机肥、沼气等资源利用产业清洁化安全化生产提升行动。到2027年,农作物秸秆离田利用率将达到45%,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95%以上,建成30条以上年产值超亿元的农业资源利用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50亿元。

做深做精乡村美丽经济
大力培育“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的新产业新业态,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农业公园”、“乡村画廊”等特色平台,鼓励农户发展庭院经济。推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筛选提升一批以美丽经济为引擎的重点村组团片区。深入实施“千名乡村CEO培养计划”,吸引青年人才返乡投身美丽经济建设。到2027年,建设50个“农业公园”,迭代发布100条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休闲农业产值达550亿元。
增强绿色发展新质动能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
纵深推进“肥药两制”改革,稳步推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机械除草替代化学除草等。持续开展兽用抗菌药减量化饲料环保化及水产健康养殖行动。完善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1+X”服务功能。到2027年,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统防统治覆盖率、绿色防控覆盖率分别达到44%、52%、62%。
加强绿色科技创新
加强高产多抗、绿色生态、节本增效的优质新品种选育。加快绿色种养技术、绿色投入品、农业生态修复等技术研发。每年实施50个以上绿色相关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建设200个以上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发展智慧农业
推进全国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构建“智能+装备+设施”的智慧农业发展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植物工厂、畜禽立体化设施养殖、循环水生态养殖等高效模式。到2027年,建成1000家数字农业工厂、100家未来农场,建设提升5万亩以上农业设施大棚,浙产农产品省级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夯实绿色发展生态基础
加强农业生态修复
以环杭州湾地区为重点,持续开展生态沟渠系统和农田退水“零直排”区建设。推进淡水池塘高标准改造和养殖尾水科学治理。规范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推广使用低耗能、低污染、高安全性的农机。到2027年,生态沟渠系统达900条、农田退水“零直排”区达45万亩以上,累计淘汰老旧农机8000台。
加强美丽田园建设
协同推进“多田套合”农用地布局优化,促进“小田变大田”。支持改造提升设施大棚、畜禽和水产养殖等管理用房。加强农业废弃物科学处置,依托农村垃圾回收体系统筹处理废旧地膜,巩固完善农药包装废弃物“专收专贮”体系。到2027年,全省废旧农膜回收率稳定在90%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稳定在91%以上。
加强耕地资源保护
加强耕地管理,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地力,深化土壤健康行动。到2027年,耕地平均质量等级达到3.6以上。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健全重要农业资源台账制度,加强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完善八大流域禁渔制度。严控外来物种入侵和检疫性风险,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到2027年,建成100个以上种质资源库(场、区、圃),累计增殖放流淡水水生动物30亿单位以上。
深化绿色发展制度改革
完善生态品牌增值机制
推进绿色食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定。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强农业绿色科技、文化、技术国际交流合作,拓展生态品牌国际市场。宣传推介绿色优质农产品,做大“浙农优产百县千品”产销对接平台。
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完善绿色政策补贴,落实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等补贴政策,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补助和政策性保险联动机制。探索农业碳汇实现路径,稳步推进农产品碳标签发布和碳足迹追溯,探索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农业碳汇交易试点。
完善生态赋能兴村富民机制
优先发展山区海岛县绿色经济,引导山区海岛县根据资源禀赋、传统特色和民意基础,打造绿色产业共富载体。聚焦优质农产品,扩大美丽经济引流效应,打造一批“共富工坊”、“共富市集”,推动农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实施山区县畜牧业富民增收行动,打造“浙江土猪”等系列地域畜禽品牌,健全联农带农利益机制。
完善多元协同投入机制
谋划落实乡村生态产业项目,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列入“千项万亿”、“两重”、“两新”等重大项目清单。深化融资对接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和绿色债券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探索“财政资金+社会资本”投资模式和“使用者付费+财政补贴”运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