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丰收背后:科技、产业与生态如何重塑现代农业?

金秋九月,安徽肥西的田野铺满金黄。稻浪翻滚,果园飘香,农机轰鸣穿梭其间——这不是一幅静态的田园画,而是一场由科技、产业与绿色理念共同驱动的农业变革。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大背景下,肥西稳扎稳打: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2万亩,年产量达44万吨。更难得的是,蔬菜、油菜等经济作物同步增长,蔬菜年产量41万吨,油菜产量突破2万吨。这背后,是81万亩高标准农田打下的坚实基础——田成方、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加上16个全程机械化农事服务中心,从播种到收割,农民越来越“轻松”。

肥西农业景象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肥西正加速布局。当地种业科技园已聚集28家企业,育成85个农作物新品种,年销售额超4亿元。这些本地化选育的水稻品种,不仅高产抗病,还更适应江淮气候,真正让“好种子”长出“好收成”。

但肥西的野心不止于“种得好”,更在于“卖得俏”“赚得多”。以国家级龙头企业王仁和米线为例,企业通过订单农业,与农户签订专用水稻种植协议,提供技术、保底收购,既稳定了原料品质,也让农民收入更有保障。类似模式正在全县铺开:6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6家市级龙头企业带动下,肥西农产品加工年产值突破140亿元,同比增长超21%。

销售渠道也在革新。在柿树岗乡,“书记三人行”直播间一年卖出700多万元农产品,带动200多户增收。丰收节、荷花节、蚕桑文化节……各乡镇把节庆变成展销会,把田园变成打卡地。官亭林海依托万亩薄壳山核桃基地,打造集康养、研学、旅游于一体的4A景区,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丰乐镇连续八年办荷花节,挖藕、做藕粉、听音乐,亲子游客络绎不绝;铭传乡则借万亩桑园讲好“丝路故事”,桑果采摘+蚕丝文创,让传统农业焕发新魅力。

畜牧业同样走上绿色升级路。全县126家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高达96%以上。粪便不再是污染源,而是转化为有机肥还田,形成“养殖—肥料—种植”闭环。水产养殖也不甘落后,4.5万吨水产品背后,是稻渔共作、生态养鱼等新模式的推广。花岗镇的“渔光互补”项目更是一举两得:光伏板上发电,板下养鱼,清洁能源与渔业收入双丰收。

品牌,是肥西农业的另一张王牌。如今,这里拥有“肥西老母鸡”“肥西大米”等6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以及“浮顶山”虾稻米、“王仁和”米线等“皖美农品”。157个绿色、有机认证产品,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让肥西农产品在市场中有了辨识度和溢价能力。

从一粒种子到一桌好菜,从田间地头到电商平台,从单一生产到三产融合——肥西的丰收,早已不只是产量的数字,更是质量、效益与可持续性的综合体现。这片土地上的农业,正变得更有科技感、更有产业链、也更有生活味。

未来,肥西将继续以创新为笔、以绿色为底,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而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或许某一天,你碗里的米饭、锅里的鸡汤、零食架上的米线,就来自这片正在悄然蝶变的江淮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