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农业合作分委会会议推动多领域合作迈向新高度

2025年8月27日,莫斯科的初秋已带着几分凉意,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农业合作分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在此悄然拉开序幕。这场关乎两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对话,不仅聚焦当下的农食产品贸易与科技合作,更将目光投向未来——中俄农业合作试验示范区的落地,正成为撬动两国农业深度融合的新支点。

会议现场,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治礼与俄罗斯农业部副部长马尔科维奇围绕多项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在农食产品贸易方面,双方重点探讨了相互准入机制的优化,这意味着未来两国的大豆、小麦、乳制品等产品有望更顺畅地进入对方市场。张治礼在会上提到,近年来中俄农产品贸易额年均增长超15%,这种稳步发展的势头离不开双方持续的政策协同。马尔科维奇则表示,俄罗斯远东地区丰富的土地资源与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是未来合作的重要突破口。科技合作同样是讨论的焦点。双方约定,将联合开展生物技术研究,特别是针对耐寒、抗病虫害等特性的种子改良,这对于俄罗斯高纬度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中国北方旱作农业都具有重要意义。张治礼指出,在种业领域,中方企业已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展试点种植,初步实现了优质品种的本地化推广。

而最引人关注的,当属中俄农业合作试验示范区的推进。当天下午,张治礼还与俄罗斯远东和北极发展部副部长阿尔塔巴耶夫进行了会谈。阿尔塔巴耶夫透露,双方已就示范区建设的谅解备忘录达成一致,下一步将重点细化建设内容,包括集聚双方政策支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入驻等。张治礼强调,示范区不仅是贸易和科技的交汇点,更是展示两国农业合作模式创新的窗口。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黑土地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带之一,而中国在农业机械化、智慧农业方面有成熟经验,两者的结合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农食贸易互补性凸显是双方合作的基础。俄罗斯拥有广袤的耕地和丰富的粮食储备,中国则在农业机械、智慧农业等领域技术领先。这种互补性让双方合作潜力巨大。例如,中国的大型拖拉机、无人机已开始进入俄罗斯远东市场,帮助当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俄罗斯的大豆、小麦等优质农产品也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走进中国寻常百姓家,2024年中俄粮食贸易额突破200亿美元,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随着会议的召开,未来双方在贸易便利化上的突破,可能让更多农食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快速流通,让两国消费者共享优质农产品红利。

科技合作则在破解农业瓶颈上发挥关键作用。在中俄边境的一些试点农场,中方研发的节水灌溉技术已帮助俄罗斯农户降低30%的用水量,而俄罗斯的黑土地研究成果也为中国东北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这种双向技术流动,正在解决两国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比如,针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夏季短暂的特点,双方联合研发的早熟作物品种已在试验田实现丰收,亩产较传统品种提升15%。这些技术成果的落地,不仅提升了粮食产量,更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中俄农业合作试验示范区的建设,更承载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期待。示范区选址在远东地区,这里不仅是俄罗斯重要的粮食产区,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向东看”战略的交汇点。示范区的建设将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升级,吸引物流、加工、仓储等配套产业集聚,预计未来5年可创造超过10万个就业岗位,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张治礼在与阿尔塔巴耶夫的会谈中强调,要“抓紧研究细化建设内容、集聚双方支持政策、引导优质企业入驻”,这一系列举措将为示范区的落地提供坚实保障,让政策红利转化为农业发展的实际动力。

政策协同是合作落地的关键。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合作提供了坚实保障。此前,中俄已签署《关于建立中俄农业合作试验示范区的谅解备忘录》,明确了土地使用、税收优惠、跨境结算等支持政策。接下来,双方将加快商签政府间合作协议,为企业投资提供更稳定的环境,这将极大降低合作风险,提升项目推进效率。在政策推动下,无论是中方企业“走出去”还是俄方企业“引进来”,都将获得更清晰的路径和更有力的支持,让合作不止停留在规划层面,真正落到实处。

从会议现场的讨论到未来示范区的蓝图,中俄农业合作正从“单点突破”向“系统整合”迈进。在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的当下,这种以互信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的合作模式,不仅为两国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更为世界农业合作提供了“中俄方案”。当两国的黑土地与智慧农业相遇,当农机轰鸣与丰收的谷浪共舞,中俄农业合作的故事,或许正书写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篇章。未来,这场合作还将如何深化?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