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机低空作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不仅大幅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还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然而,不当的操作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生态环境破坏、周边作物减产等。天津市宝坻法院林亭口人民法庭积极响应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要求,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为无人机低空经济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林亭口法庭辖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森林资源,近年来,无人机植保技术在当地得到广泛应用。为了应对无人机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法庭采取了“三早”工作法——早纠正、早提醒、早行动,从源头上防控风险隐患。同时,法庭与农业农村等主管部门紧密合作,深入调研了解无人机植保资质监管现状,理清了空域监管、产业生态、安全保障等领域面临的挑战。

针对无人机作业侵权、污染等问题,法庭邀请农业领域专家学者和基层司法部门联合调解,确保纠纷得到实质性化解。2024年,该类纠纷调撤率同比上升了43%。此外,法庭在街镇乡村设立了“法官工作室”,开辟了“三农”纠纷调解“绿色通道”,累计接待群众2000余人次,前端化解纠纷370余件。
值得一提的是,法庭还将法治讲座纳入飞行营地培训课程,法官以案释法,提示学员在从事植保作业时,不仅要考虑天气、风向、风力、高度等因素,还要注意农药的药理特性和周围作物的种类及距离,避免药物飘散侵害他人权益,从而减少‘乱飞’作业带来的风险。
林亭口法庭通过这些创新举措,不仅为无人机低空经济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也为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法庭将继续深化与相关部门的合作,进一步完善无人机低空作业的监管机制,推动新业态的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