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田野上,科技的光芒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曾经,农民们依赖天时和地利,辛勤劳作,收获希望。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业正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迈向一个全新的时代。

修复生态短板,弥补生产劣势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为了提升耕地质量,我国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程等。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耕地地力得到全方位提升。这些工程不仅改善了土壤质量,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我国在灌溉领域持续发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规模应用,数字孪生技术精准对接用水供需,国家水网加快构建,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这些措施让农业灌溉供水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提升了抵御干旱的能力。如今,农业灌溉不再依赖自然降水,而是通过智能化的灌溉系统,精准地为农作物提供所需的水分。
精准管理“微观地利”,提升生产效能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农业生产正从单纯依靠经验向“经验依赖”与“数据驱动”协同转型。越来越多的地方通过无人机遥感监测、智能灌溉系统、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精细化管控。
在四川,世界首例超高层垂直“超级植物工厂”占地200平方米,高8.8米,栽培层架20层。智能系统对光、温、水、气、肥等环境条件进行精准控制,实现农作物在人工“最舒适”的条件下全年高效生长。这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实现了农作物的全年无间断生产。
在新疆,依托产学研深度融合,当地大力推进沙漠土壤化改造项目。通过添加特定粘合剂,显著提升了沙漠区域的保水性能,促成沙漠向可利用土壤转化。截至目前,该技术已在多地成功推广应用,实施面积达50000亩。这一创新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农业生产开辟了新的空间。
拓展农业空间,重构生产边界
科技的进步不仅弥补了自然劣势,还通过设施农业、环境控制等手段,主动构建更稳定、高效、可持续的新农业生产系统。如今,农业种植、养殖不再依赖自然界的光照、气温、土壤,而是通过科技手段,摆脱传统自然条件的限制。
在浙江,“东海1号”深远海半潜式养殖平台于2024年7月正式交付使用。该平台运用多种先进材料和先进技术,实现了抵抗台风侵袭、防止鱼类逃跑、提高鱼类品质等多重效果,将深远海养殖培育成为我国海洋食物生产的新增长点。这种新型养殖模式不仅拓展了农业生产的空间,还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面临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科技在提升农业“地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地利条件上,农业资源压力持续存在,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技术创新方面,农户接纳新技术的意愿和能力待提升,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均衡性待平衡,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差异化技术方案待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待提高。
然而,随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出、5G网络不断向乡村延伸、智能手机在农户中普及、数字技术应用范围持续推广和使用成本稳步走低,以及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民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科技提高农业“地利”的实践将愈深愈广。一个充满活力的、蕴含多样可能性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篇章正在持续谱写。
科技赋能农业,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更重塑了农业的未来。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科技将为农业带来更多的惊喜,让农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