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们有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南宁老友粉,请问需要吃什么?”在广西柳州举办的2025中国米粉企业产需对接大会上,一台能语音交互的智能售卖机吸引众人驻足。只需两分钟,它就能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螺蛳粉。这种智能设备,正成为中国米粉走向世界的新利器。
9月29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米粉企业代表齐聚柳州,共同探讨如何让这碗“小米粉”真正变成“大产业”。现场汇聚了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常德米粉、水城羊肉粉等各地特色米粉,120多家企业在这里寻找商机,共谋发展。
智能装备,让米粉走向24小时营业
展会上最吸睛的莫过于智能米粉售卖机。这款由来宾市桂创智能设备公司研发的新产品,实现了24小时无人值守,能烹煮多种米粉。公司负责人银柳文透露,通过展会已与湖南、重庆等地客商达成合作意向。
这正是科技赋能米粉产业的缩影。回想2014年,袋装螺蛳粉的问世让这碗地方小吃走向全国。十年间,小米粉串起了覆盖农业、食品加工、电商的完整产业链,如今全产业链收入已达数百亿元,远销全球20多个国家。
各地米粉齐发力,打造特色产业群
在螺蛳粉成功“走出去”的同时,广西其他地方的特色米粉也在积极布局:
桂林米粉启动品牌推广
南宁老友粉推进标准化建设
防城港发布海鲜粉地方标准
玉牛腩粉推动“五个一”工程建设
各地都在摸索属于自己的产业化之路。

2026:中国米粉出海元年?
“2026年将是中国米粉出海元年。”桂林花桥荣记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超信心满满。他认为,虽然目前中国米粉在海外市场尚属蓝海,但面临着“有品类、无品牌”的现状。
解决之道在于科技创新。黄超举例说,他们研发的小型即时鲜榨米粉设备,仅占地一平方米,成功解决了桂林米粉保鲜储运的行业难题。在他看来,除了技术突破,品牌塑造和国际化运营能力同样关键。
政策技术双驱动,助力精准出海
为支持米粉产业“走出去”,我国已构建起国家、省、市三级政策支撑体系。国家层面将米粉加工业纳入宏观规划,湖南、江西等主产区则出台专项计划,对智能生产线改造提供补贴。
柳州市依托高校科研力量,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制定面向东盟的团体标准,帮助螺蛳粉精准对接海外市场的法规和消费习惯。
从街头小吃成长为百亿产业,从地方特色走向全球市场,中国米粉的蜕变之路令人惊叹。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技术的创新和政策的支持,这碗热气腾腾的米粉正飘香世界,用中国味道征服全球食客的味蕾。
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在纽约、巴黎的街头,也能随时吃到地道的中国米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