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成都温江区,天府平原的田野刚被朝阳染透,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的“超级植物工厂”内已一片忙碌——层层叠叠的种植架上,草莓在LED灯光下舒展叶片,技术人员身着洁净服检查果实成熟度,监控屏上温湿度、光照时长、营养液浓度等数据实时跳动。这座完全摆脱自然环境依赖的“农业车间”,正将“让每个城市都有农业摩天大楼”的愿景,从概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作为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探索,垂直植物工厂并非新鲜事物,但中国科研团队通过技术突破,破解了其规模化商用的核心瓶颈,让这一“未来农业”模式真正具备了落地价值。从2009年国内首个商业化植物工厂在长春亮相,到如今成都工厂实现草莓全年亩产超传统露地30倍,中国在垂直植物工厂领域的探索,不仅回应了耕地减少、气候波动的全球农业难题,更构建起“技术驱动农业”的全新逻辑。

破局之路:中国团队攻克全球商用瓶颈
植物工厂的构想早在上世纪50年代便已出现,丹麦、美国、日本等国率先展开研究——美国NASA为解决太空食物供应研发封闭种植技术,日本在1974年建成首个商用工厂,但受限于传统光源高能耗的短板,全球植物工厂长期停留在“实验室示范”阶段。彼时,荧光灯、高压钠灯不仅能耗占比超总成本60%,还因发热问题限制种植密度,成为商业化的“卡脖子”难题。
改变始于中国科研团队的“弯道超车”。200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杨其长在荷兰访学期间,偶然发现LED光源在植物种植中的潜力——这种光谱可调、低能耗、无发热的光源,恰好能解决传统光源的痛点。尽管当时国内适配的LED光源板1平方米造价高达10万元,杨其长团队仍咬牙投入研发,“从农村走出来的经历让我知道,只有突破技术,才能真正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
团队的核心突破在于“光配方”的研发。通过上万次试验,他们发现植物对光谱的吸收具有极强针对性——绿色植物极少吸收绿光,红光与蓝光是光合作用的核心能量源,红外光可促进叶片生长,紫外光则能增强作物抗逆性。基于这一规律,团队构建出覆盖75种作物、包含1200多种光配方的技术体系:生菜在传统大田需70天成熟,在工厂中借助专属光配方仅需35天;每公斤蔬菜的能耗从早期的10度以上降至7.2度,直接将光源成本占比压缩近半。
2009年,国内首个200平方米商业化植物工厂在长春展出,标志着中国从“跟跑”进入“并跑”阶段;此后家庭植物工厂的推出,更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控温、智能浇水”,让普通家庭种植蔬菜成为可能。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评价:“这套技术体系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更让植物工厂从‘高成本玩具’变成了‘可落地的农业方案’。”
价值重构:三大核心优势重塑农业生产逻辑
成都“超级植物工厂”的实践,清晰展现了垂直植物工厂对传统农业的价值重构。这种重构并非简单的“替代”,而是在耕地、效率、品质三大维度上,提供了传统农业难以实现的解决方案。
空间效率的“垂直革命”是最直观的突破。在工厂2200平方米的总面积中,5个草莓种植车间仅占约1000平方米,但通过5-10层立体种植架,实际种植面积等效于3-4亩普通农田,全年产量达73吨,是传统露地种植的30-40倍。“一个工人就能管理整个车间,人力成本仅为传统种植的1/5”,工厂负责人彭洁的介绍,直指城镇化背景下“谁来种地”的痛点——垂直种植通过空间叠加与自动化管理,让农业摆脱了对耕地面积和劳动力数量的依赖。
环境控制的“精准化”则解决了农产品安全与品质的难题。工厂内,空气经十万级洁净过滤,灌溉用水经过多重净化,病虫害通过生物防治技术管控,几乎无需使用农药;同时,通过调控二氧化碳浓度、营养液成分,还能定向提升作物功能性。例如为富硒油菜添加硒元素,使其成为符合标准的功能性原料;为中药材种苗定制无重金属环境,满足药企对原料纯度的严苛要求。这种“按需生产”的模式,让农产品从“看天收获”转向“按标准定制”,精准匹配高端消费与工业需求。
资源利用的“高效化”更契合可持续发展需求。垂直植物工厂的水资源利用率达95%以上,是传统大田种植的10倍;通过光配方优化与能源循环系统,能耗持续下降,未来目标是将每公斤蔬菜能耗降至4度。在中东沙漠地区,中国团队协助建设的植物工厂,已利用当地廉价油气资源发电,在寸草不生的环境中实现蔬菜自给;在新疆戈壁,类似的节能温室正探索极端气候下的高效产出——这意味着,垂直植物工厂不仅能补充耕地不足的问题,更能在传统农业难以覆盖的区域,构建起稳定的食物供应体系。
未来路径:从“示范”到“普及”的破局关键
尽管垂直植物工厂已展现出显著优势,但要实现“走进千家万户”的愿景,仍需突破成本与场景适配的双重挑战。当前,设备投入与能耗成本仍是主要门槛,且并非所有作物都适合工厂种植——这要求行业在技术优化、模式创新、场景拓展上持续发力。
技术层面,能耗与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是核心方向。杨其长团队已明确目标:未来3-5年内,将每公斤蔬菜能耗从7.2度降至4度,通过新型LED材料、余热回收系统、智能算法优化实现能源再节约;同时,推动设备模块化设计,降低中小型工厂的投入门槛,让县域与乡镇也能负担。例如开发“迷你植物工厂”,适配社区、学校场景,既满足局部供应需求,也降低规模化投入风险。
模式层面,聚焦高附加值作物是现阶段的现实选择。彭洁指出,工厂当前优先选择草莓、中药材种苗、功能性蔬菜等“三高”作物——高附加值(消费者愿为安全新鲜买单)、高需求(市场缺口大)、高差异化(传统种植难以满足)。这种“错位竞争”策略,能快速形成盈利闭环,为技术迭代提供资金支撑,避免陷入“全面铺开却无收益”的困境。
场景层面,“AI+植物工厂”的深度融合将拓展应用边界。目前,部分工厂已引入机器人完成播种、采收、巡检,通过AI算法优化光配方与营养液供给;未来,结合家庭物联网设备,普通用户可通过手机APP“一键种植”,工厂则提供种苗、营养液等配套服务,形成“前端生产+后端服务”的生态链。更长远来看,“农业摩天大楼”可与城市建筑结合,在商场、写字楼、住宅小区中嵌入种植模块,实现“就近生产、即时供应”,大幅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未来农业的“中国答案”
从成都“超级植物工厂”的草莓车间,到中东沙漠的蔬菜基地,中国在垂直植物工厂领域的探索,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提供了一套应对全球农业挑战的“中国方案”——它证明农业可以摆脱对自然的依赖,成为高效、精准、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也证明科技创新不必照搬国外路径,而是可以基于本土需求,走出独特的发展道路。
正如杨其长所言:“垂直植物工厂不是要替代传统农业,而是要做传统农业做不到的事。”在耕地红线收紧、极端气候频发、消费需求升级的背景下,这种“技术驱动”的农业模式,正为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当“农业摩天大楼”在更多城市落地,当家庭植物工厂成为寻常场景,中国探索的未来农业,将真正从“试验田”走向“千家万户”,为全球农业转型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