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的江西赣州,山野间处处弥漫着果香——于都县岭背镇太阴山村的富硒甜柿基地里,金黄饱满的果实压弯枝头,果农与游客穿梭林间采摘;寻乌县的千亩猕猴桃园里,清甜多汁的果实吸引着果商收购、游客体验。这片土地上,特色水果不仅迎来了丰收的喜悦,更通过“果旅融合”的创新场景,让“一颗果子”串联起种植、销售、文旅全链条,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甜蜜引擎”。赣州的实践,既挖掘了地方自然禀赋的独特价值,也探索出“农业+文旅+电商”三产融合的可持续路径,为全国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于都富硒甜柿:百年产业的“新生密码”
于都县岭背镇种植柿子的历史已逾百年,过去村民零散种植大盒柿、牛心柿,品种老旧、销售渠道狭窄,产业始终难成气候。转折始于富硒甜柿新品种的引进与“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的落地,让这一传统产业焕发新生。
赣州多富硒土壤,这一自然禀赋成为甜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地引进的富硒甜柿新品种,相较传统柿子不仅耐寒耐旱,更具备“即采即食、耐储存、高营养”的优势——果农刘荣贵介绍:“甜柿摘下来常温能存15天,甜度和脆度不变,挂在树上还能保存两个月,销售周期比传统柿子长太多。”这种特性既解决了农产品“保鲜难、滞销快”的痛点,也为发展采摘游提供了便利,游客可在两个月的成熟期内随时体验采摘乐趣,精品果每斤售价达30元,仍供不应求。
产业规模化的关键,在于利益联结机制的保障。当地通过引进甜柿龙头企业,构建起“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与免费柿苗、合作社组织生产、农户参与种植、企业保价回购”的闭环模式。这种模式彻底打消了农户的顾虑:无需承担种苗成本,有专业技术团队解决种植难题,收获后不必担心销路,稳稳的收益让更多农户愿意加入。2025年,太阴山村富硒甜柿预计收获鲜果超10万斤,收益达250万元,曾经的“小众水果”真正变成了“富民产业”。
岭背镇工作人员王带发的规划更具长远眼光:“下一步要继续培育种植主体,延伸产业链——比如开发柿子干、柿子醋等深加工产品,把‘甜柿’做成有辨识度的区域品牌。”从“卖鲜果”到“创品牌、做深加工”,于都甜柿的升级之路,正是赣州特色农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提升”转型的缩影。
寻乌猕猴桃:富硒红壤上的“双赢经济”
如果说于都甜柿胜在“传统产业升级”,寻乌猕猴桃则赢在“生态优势变现”。寻乌县坐拥富硒红壤与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为猕猴桃生长提供了天然沃土——这里产出的猕猴桃果肉饱满、含糖量高,凭借“生态、优质”的标签,不仅赢得市场认可,更成为“果旅融合”的核心吸引物。
目前,寻乌县猕猴桃种植面积已超6000亩,2025年预计年产量达1500吨。产量提升的同时,当地并未陷入“重种植、轻销售”的困境,而是通过“电商赋能+果旅融合”的双轮驱动,实现“种得好、卖得远、体验佳”。一方面,电商平台打通了“大山到餐桌”的通道,猕猴桃通过冷链物流销往全国,避免了“丰产不丰收”的尴尬;另一方面,采摘游成为新增长点——每到丰收季,各地游客慕名而来,在果园体验采摘乐趣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民宿、餐饮的发展,形成“一果带活一业”的效应。
这种模式的价值,在于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寻乌县在发展猕猴桃产业时,始终坚守生态底线,拒绝滥用化肥农药,既保障了果实品质,也守护了当地的绿水青山;而“果旅融合”则让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收益——游客因“生态好、果子甜”而来,农户因“游客来、销路宽”而富,形成良性循环。正如当地果商所说:“我们的猕猴桃卖的不只是果子,更是‘走进田园、亲近自然’的体验,这是普通电商销售比不了的优势。”
锚定“特色禀赋”,做足“差异化文章”
赣州的实践证明,乡村产业发展不能“跟风模仿”,而要深挖本地独有的自然、文化资源。于都的“富硒土壤”、寻乌的“适宜气候”,都是其他地区难以复制的优势;甜柿的“耐储存”、猕猴桃的“生态味”,则是产品层面的差异化亮点。这种“资源+产品”的双重差异化,让赣州水果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消费者愿意为“富硒”“生态”买单,游客愿意为“独特采摘体验”而来。对其他地区而言,关键是找到自身的“特色锚点”:或许是一片富硒地,或许是一种老品种,或许是一段种植历史,将其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构建“利益共享”机制,保障农户“稳稳的收益”
产业要可持续,必须让农户真正受益。赣州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免费种苗、技术指导、保价回购”,把企业的市场资源、合作社的组织能力与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结合起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这种模式解决了农户“不敢种、不会种、卖不掉”的三大难题,让农户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受益者”。反观部分地区的特色产业,因缺乏稳定的利益联结,导致企业与农户矛盾频发、产业难以为继。赣州的经验表明,只有让农户在产业链中获得合理收益,产业才有长久发展的根基。
延伸“业态链条”,避免“果旅融合”流于表面
当前不少地区发展“果旅融合”,往往停留在“摘果子、拍照片”的浅层阶段,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力。赣州的实践则体现出“深度融合”的思路:于都计划延伸甜柿深加工链条,寻乌通过电商拓宽销售半径,本质上都是在“果”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旅”的体验感、“业”的附加值。未来,赣州还可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比如开发甜柿文创产品、举办猕猴桃采摘节,将水果产业与当地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结合,让游客“不仅来摘果,还能品文化、住下来”。这种“全链条、多维度”的融合,才能让“果旅经济”真正从“一季火”变成“四季旺”。
小果子里的乡村振兴大文章
赣州的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更是希望的季节。一颗富硒甜柿、一枚生态猕猴桃,看似普通的农产品,却在“特色种植+三产融合”的模式下,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它让土地更有价值,让农户更有干劲,让乡村更有活力。
赣州的实践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需要“高大上”的噱头,而需要立足本地实际、尊重产业规律、心系农户利益的务实行动。从挖掘自然禀赋到构建利益机制,从发展采摘游到延伸产业链,每一步都紧扣“农民增收、产业增效、乡村增美”的目标。这种“以小见大、务实创新”的路径,不仅适用于赣州,更值得全国更多乡村借鉴——毕竟,乡村振兴的核心,就是让每一片土地都能产出价值,让每一位农民都能分享红利,让每一个乡村都能焕发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