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田到稻田音乐会:“我在屏南有亩田”解锁乡村振兴的“乡愁密码”

金秋十月的福建屏南,群山环抱的梯田里稻浪翻滚,收割机的轰鸣与村民的欢笑声交织,一场别开生面的“稻田音乐会”在田间奏响。很难想象,这片如今充满生机的土地,五年前还是茅草疯长、无人问津的撂荒地。改变的起点,源于一位叫邱桂敏的返乡新农人那句“要让每一寸土地活过来”的誓言,更源于“我在屏南有亩田”模式对“乡愁”与“生产力”的创造性链接——它不仅让千亩荒田重获新生,更成为破解乡村空心化、保障粮食安全的乡村振兴新样本。

乡村振兴

返乡之困:情怀如何跨过现实的“坎”
2020年,30岁的邱桂敏站在屏南县屏城乡南湾村的撂荒梯田前,内心满是刺痛。在都市传媒行业打拼多年、小有成就的她,因放不下对故土的“乡愁”,毅然选择回到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但梦想的炽热,很快撞上了现实的冰冷:连片的荒田需要清理,农耕技术需要学习,更难的是家人的不理解——父亲邱大念想不通,“别人家孩子读书后都往城里跑,她倒好,偏偏回农村种田,一个女孩子哪吃得消?”

最初的尝试几乎以失败告终。缺乏农业经验的邱桂敏,第一年便亏损十几万元,荒芜的田地、父亲的冷遇、资金的压力,让她一度陷入沉思。但多年的传媒从业经验让她明白,单纯依靠“蛮干”无法唤醒土地,必须找到一条能链接城市与乡村的路径。“当时就想,城市里有很多人怀念田园生活,却没机会参与耕种;而乡村有土地,却缺资金、缺关注。能不能把这两者连起来?”正是这个念头,催生了后来风靡八闽大地的“我在屏南有亩田”口号。

彼时的屏南,和许多乡村一样面临“土地沉睡”的困境:年轻人外出务工,耕地撂荒面积逐年扩大,粮食安全与乡村活力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邱桂敏的探索,恰好触碰到了乡村振兴的核心痛点——如何让“乡愁”从情感符号,转化为激活土地、带动增收的实际动能。

乡村振兴

模式破局:“三位一体”激活土地的生命力
单靠个人情怀难以支撑长久,政策的“及时雨”让“我在屏南有亩田”从口号走向落地。2021年,屏南县启动“粮食安全屏南行动”,在全省率先开展“认领一亩田”活动:号召142名正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认领抛荒水田种植水稻,认领人承担每亩2500元的种植成本,农户负责耕种,收获的粮食归认领人所有,农户则获得劳务收入与稳定的土地流转收益。

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了“情感链接+政策托底+社会参与”的三重支撑体系:
情感链接是吸引力:“我在屏南有亩田”的口号,精准击中了城市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让认领不再是单纯的“公益捐赠”,而是“有田可种、有粮可收”的深度参与——认领人可以随时查看稻田长势,收获时还能亲自参与收割,这种“归属感”远超普通的农产品购买。

政策托底是保障:屏南县出台的稳定土地承包政策,打消了农户与认领人的双重顾虑;党员干部的带头认领,则为模式树立了公信力,快速吸引了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数据显示,2021年至今,屏南累计实现12076.03亩水田认领,其中社会化认领占比达61%,远超政府主导的规模。

社会参与是活力:社会化认领的加入,让资金与需求持续涌入乡村。南湾村村民的生活随之改变——每年人均增收9000多元,曾经抗拒镜头的村民,如今能大方地向游客介绍稻田,“人人都成了老演员”;荒田变成了“希望田”,乡村的人气与活力也随之回归。

屏南县农业技术和农村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陆裕华评价:“‘邱桂敏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没有把农业局限在‘种地收粮’的单一维度,而是通过三产融合,让农田变景区、农房变民宿、农产品变文创。”如今,每到丰收季,屏南的梯田不仅产出粮食,还吸引着城市游客前来体验农耕、聆听稻田音乐会,“农业+文旅”的融合,让土地的价值实现了倍增。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需要“双向奔赴”


“我在屏南有亩田”的实践,并非偶然的“个案成功”,其背后的逻辑具有可推广的普适价值,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三点关键启示:

政策需做“桥梁”,而非“主角”
屏南的成功,离不开政策的引导,但政策没有大包大揽,而是通过“党员示范+制度保障”搭建平台,让市场与社会力量成为主角。这种“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模式,既避免了行政干预的低效,又确保了乡村振兴的方向性——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推进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屏南的模式恰好呼应了这一要求,在稳定播种面积的同时,通过认领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与农户积极性,实现了“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新农人是“核心引擎”,需赋予更多赋能
邱桂敏的经历证明,新农人带来的不仅是劳动力,更是新理念、新技术与新资源。他们熟悉城市需求,擅长运用新媒体传播,能打通乡村与外界的“信息壁垒”。要让更多“邱桂敏”涌现,需要为新农人提供技术培训、资金支持与政策便利——比如屏南县为返乡创业者提供的农业技术指导、土地流转简化服务等,让新农人的“情怀”有了落地的“底气”。

乡村振兴的本质是“价值闭环”的构建
“我在屏南有亩田”的核心逻辑,是构建了“城市需求—乡村资源—双向受益”的价值闭环:城市人获得了“田园梦”的满足与安全的农产品,乡村获得了资金、人气与发展机遇,农户则获得了稳定的收入。这种闭环打破了“城市帮扶乡村”的单向思维,形成了“城市与乡村相互需要、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这正是乡村振兴可持续的关键。

如今,“我在屏南有亩田”已升级为“我在乡间有亩田”,在福建全省推广;在全国更多乡村,类似的模式正不断涌现。从屏南的梯田到全国的乡村,我们看到的是一场“政策与人的双向奔赴”:新农人用情怀与创新让土地生金,政府用制度保障为梦想护航。这场奔赴的终点,不仅是“谷满粮仓”的丰收,更是“产业旺、百姓富、乡村美”的可持续未来——这,正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