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创新大赛:科技引领未来农业发展

近日,2025 年首届智慧农业创新大赛成功举办,展示了对靶施药除草机器人、温室搬运机器人、巡田无人机等一系列智慧农业成果,让观众领略了农业科技的最新进展。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管理、风险防范等领域的应用,以提升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和水平。

我国在推进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方面已取得显著成就。例如,全基因组选择技术推动了育种技术向分子设计育种转变,新品种在抗病性、耐盐碱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结合,实现了虫情、作物长势等信息的全面获取,进而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精准管理与决策。

然而,仍有一些挑战亟待解决。例如,农业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布局滞后,规模化、产业化仍有距离,关键技术仍需突破;农业数据采集难、整合共享不足,导致‘数据孤岛’现象严重,制约了人工智能模型的发展。

农业智能化涉及智能育种、智能感知、物联网、智能装备等多个领域,各子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关系到转型升级的效果。立足当前国情农情,农业智能化需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

首先,要强化农业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布局。AI 不仅要在育种、种植、养殖、渔业等领域横向铺开,还需在生产加工、仓储物流、数字营销等环节纵向拓展。借助 AI 技术,可以承担喷药、施肥、播种、运输、监测灾情等工作,并对农产品进行分级分选,将订单与库存快速匹配,自动分配不同销售渠道,并精准投放广告。产学研联动与联合攻关是关键,需要突破新型材料、高端农机等硬件瓶颈,提升智能感知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研发应用。通过全链条软硬件系统融合,实现农业高端智能装备自主可控。

其次,要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互联互通。高质量的农业数据是 AI 大模型发展的基础,必须克服农业数据地域性、季节性、多样性和周期性等特点,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与共享共用。国家数据局、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应制定统一标准,构建农业数据共享平台,减少数据开发利用的障碍。加快完善数据基础法律制度,尤其是数据产权、流通、交易、使用、分配、治理、安全等重要制度,形成可信、高效、繁荣活跃的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

最后,要完善政策支持,培育农业人工智能人才。农业智能化转型升级不仅是农业生产科技的跃进,更是农业产业体系的深度调整与重构,需要多方面的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要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政策、财政补贴政策,为涉农高校、科研机构、推广单位、互联网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时俱进创新涉农人才培养模式,紧跟农业智能化转型升级需求,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与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健全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政策,持续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人工智能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总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智能化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期待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智慧农业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民,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