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有哪些?揭秘与科学防控对策指南

近年来,随着大豆种植面积持续扩大,根腐病已成为制约我国大豆高产稳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据多地农技推广部门反馈,该病在东北、黄淮海及长江流域大豆主产区呈逐年加重趋势,轻则导致植株矮小、结荚减少,重则造成整株死亡、田块绝收。面对这一“隐形杀手”,种植户亟需厘清其发生根源,并掌握系统性、可操作的预防措施。本文结合一线农技人员实地调查、科研机构研究成果及国家农业技术规范,为大豆种植者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根腐病防控方案。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有哪些?

一、大豆根腐病并非单一病原所致,而是多种病菌协同侵染的结果

大豆根腐病并非由单一病原引起,而是一类由腐霉菌(Pythium spp.)、镰刀菌(Fusarium spp.)、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等土传病原真菌共同导致的复合型病害。这些病菌长期潜伏于土壤中,一旦环境条件适宜,便迅速侵染大豆幼根,破坏根系输导组织,阻碍水分与养分吸收。

“在黑龙江绥化、吉林公主岭等地的田间调查中,我们发现发病田块普遍存在土壤湿度过高、连作年限长、有机质含量低等问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李明指出,“尤其在播种后遭遇持续阴雨,地温偏低,幼苗抗病力弱,极易诱发根腐病集中暴发。”(资料来源:《2024年大豆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与防控技术指导意见》,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区域的优势病原存在差异。例如,在黄淮海地区,镰刀菌是主要致病菌;而在东北冷凉湿润区,腐霉菌和疫霉菌更为活跃。因此,精准识别本地主导病原,是制定有效防控策略的前提。

二、四大诱因叠加,加剧根腐病发生风险

1. 连作障碍加剧土壤病原积累
长期连作大豆导致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群落失衡,病原菌数量逐年累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试验表明,在连续种植大豆5年以上的地块,根腐病发病率平均达28.6%,显著高于轮作田块的9.3%(数据来源:《大豆连作障碍与根腐病关系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23年第56卷第8期)

2. 播种期环境条件不利
早春低温多雨是根腐病高发的关键诱因。当土壤温度低于12℃且含水量超过70%时,大豆种子萌发缓慢,幼苗抵抗力下降,为病菌侵入创造有利条件。2024年5月,内蒙古呼伦贝尔部分农场因抢墒早播遭遇“倒春寒”,根腐病发生率高达40%以上。

3. 种子带菌或处理不当
未经药剂包衣或包衣质量不达标的大豆种子,极易携带病原菌入土。农业农村部2023年抽检数据显示,部分非正规渠道销售的种子包衣剂有效成分含量不足标准值的60%,防病效果大打折扣(权威出处:《农作物种子标签和使用说明管理办法》,农业农村部令2023年第2号)

4. 土壤结构与排水不良
黏重土壤透气性差,雨后积水难排,根系长期处于缺氧状态,极易腐烂。河北沧州某合作社在2024年试验中发现,同一品种在砂壤土与黏土中的根腐病发病率分别为7%和31%,差异显著。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有哪些?

三、构建“防—控—养”三位一体综合防控体系

针对上述成因,专家建议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施策”的防控思路,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田间管理到土壤改良多管齐下。

1. 优选抗病品种,筑牢第一道防线
目前,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已筛选出一批对根腐病具有良好抗性的品种,如“黑农84”“齐黄34”“中黄35”等。种植户应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和病原类型,选择经省级以上审定、明确标注抗根腐病特性的品种(权威出处:《2025年国家大豆主导品种推介目录》,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 规范种子处理,切断初侵染源
播种前务必使用含有精甲霜灵、咯菌腈或嘧菌酯等成分的种衣剂进行包衣处理。推荐剂量为每10公斤种子使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0毫升,可有效抑制腐霉菌和镰刀菌。包衣后需阴干24小时再播种,避免药害(资料来源:《大豆种子药剂处理技术规程》,NY/T 3938-202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3. 科学整地与适时播种
避免在低洼积水地块种植大豆。播前深松整地,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通透性。东北地区建议将播种期推迟至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2℃,黄淮海地区避开4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连续阴雨期。黑龙江农垦北安农场2024年通过调整播期,使根腐病发生率下降18个百分点。

4. 推广轮作与生物改良
实行大豆与玉米、小麦等非寄主作物3年以上轮作,可显著降低土壤病原基数。同时,增施腐熟有机肥(每亩2—3吨)或生物有机肥,配合施用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微生物菌剂,有助于重建土壤微生态平衡。吉林省公主岭市某示范社连续三年实施“玉米—大豆轮作+生物菌肥”模式,根腐病发病率稳定控制在5%以下。

5. 加强田间排水与中耕管理
雨后及时清沟排涝,确保田间无明水。苗期适时中耕2—3次,既可破除板结,又能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对于已发病田块,可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0.1%芸苔素内酯,增强植株抗逆性,减缓病情扩展。

根腐病防控需久久为功

大豆根腐病的防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种植者转变“重治轻防”观念,将病害管理融入全年耕作体系。唯有坚持良种、良法、良田、良制协同推进,才能从根本上降低病害风险,保障大豆产能提升行动落地见效。正如一位扎根黑土地三十年的老农技员所言:“地是养出来的,不是耗出来的。根好,苗才壮;苗壮,豆才香。”

将来,随着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和智慧农业手段的应用,如土壤传感器实时监测墒情、无人机精准施药等,大豆根腐病的防控将更加精准高效。但无论如何,尊重自然规律、科学种田,始终是稳产增收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