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亩产700公斤,北斗导航收割机走得笔直,损耗降到1%以下。”陕西省西安市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强站在金色田头,一句话勾勒出今年秋收的高效率。这台装有智能终端的大型收割机,正是“十四五”期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的缩影。农业农村部最新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纳入统计的农民合作社达203.5万家,家庭农场395.2万个,分别比2020年增长11%和26%,在数量扩张的同时,经营质量、服务能力和产业延伸也实现同步跃升。

种得更好:亩产平均提高18.5%
数量增长的背后,首先是生产水平的明显领先。全国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耕地148.3亩,种粮家庭农场亩产468.1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8.5%。“规模适度+服务托管”让新技术落地更快:精准播种、侧深施肥、无人飞防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覆盖率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达到78%,远高于普通农户的42%。山东汶上县通过合作社统一供应良种,玉米籽粒机收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每亩减损30公斤,相当于多种0.8亩玉米。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2024年全国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监测报告》
管得更细:全程服务覆盖1.2亿亩
新型主体普遍把“耕、种、防、收、售”做成一条链。全国已有100.5万家农民合作社开展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累计覆盖粮食作物1.2亿亩。上海松江汇民农业专业合作社牵头组建稻米产业化联合体,联合43个家庭农场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加工、统一品牌”,大米溢价每公斤0.6元,社员亩均增收280元。联合体还引入区块链溯源,消费者扫码即可看到种植、加工、质检全流程,品牌溢价持续提升。权威出处:上海市农业农村委《松江区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案例》,2024
挣得更多:社均盈余返还1213.9元
经营效益是农民最关心的指标。2024年农民合作社年经营收入6022.5亿元,社均29.6万元;成员人均获得盈余返还和分红1213.9元,同比提高8.7%。内蒙古翁牛特旗呼和布日敦旅游专业合作社整合80余户牧民资源,开发沙漠骑行、滑沙等项目,2024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经营收入突破2000万元,牧民户均分红4.8万元,比传统放牧增收2倍。多元化经营让“草原”变“景区”,也让牧民身份升级为“股东+员工”。
联得更紧:799.2万户小农户被纳入产业链
新型主体通过订单、入股、托管等方式把小农户带进大市场。全国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共服务带动小农户799.2万户,其中全程托管面积已达3600万亩。湖南益阳“田间管家”模式由合作社为农户提供“菜单式”服务,每亩节省成本85元,增产稻谷52公斤,农户在不流转土地的前提下实现“离乡不丢地,托管有收益”。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研究》,2024
风险与挑战:规模失度、贷款难、人才缺
rapid expansion也带来隐忧。一是部分合作社“空壳化”,成员出资不实;二是抵押物不足,贷款获得率仅38%,低于普通涉农企业;三是青年人才占比不足15%,经营方式仍偏重传统经验。农业农村部已启动“社社有财会”行动,计划用三年时间为全部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配备专业财会人员,并推动建立合作社信用评价体系,破解融资难。
数字赋能+绿色标准+联合发展
展望“十五五”,新型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将聚焦三条主线:
- 数字赋能:推广“合作社+数字工厂”模式,实时汇集田间土壤、气象、作物长势数据,实现精准施肥、减药30%;
- 绿色标准:制定家庭农场碳排放核算方法,率先在粮食主产区开展“零碳农场”试点;
- 联合发展:鼓励跨村、跨镇组建联合社,统一品牌、统一物流、统一销售,到2027年培育1万家年经营收入超千万的联合社。
资料来源:农业农村部《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27年)》
把小农户带进现代化轨道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闯市”,从“卖原料”到“卖品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改写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与组织形态。它们不仅自身实现节本增效,更通过服务与分红把亿万小农户纳入现代产业链。数量突破两百万、质量节节攀升的经营主体矩阵,将成为中国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最坚实的压舱石。
(本文案例样本:陕西西安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山东汶上县供销合作社、上海松江汇民农业专业合作社、内蒙古翁牛特旗呼和布日敦旅游专业合作社;数据来源均来自农业农村部公开统计与各省农业农村厅发布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