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武教授:把论文写在祖国江河湖海上的水产大师

在中国水产养殖界,有这样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学者——王武教授。这位1941年出生的老党员,自1963年从上海水产学院养殖系淡水养殖专业毕业并留校任教以来,就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水产事业。从教研室副主任到系主任,再到国家级重点学科——水产养殖学科带头人,王武教授用46年的执教生涯,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水产赞歌。

扎根基层11年,破解"吃鱼难"问题

王武教授对水产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不仅热爱水产养殖业,更对渔业、渔村和渔民怀有特殊的情感。1964年起,他在江苏省无锡市郊区河埒乡蹲点长达11年,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水产养殖在解决人民"吃鱼难"问题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中的重要作用。

在池塘边,他开展了大量试验研究,不仅出版了《精养鱼池水质管理的原理与技术》专著,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池塘养鱼技术体系——太湖流域池塘养鱼高产技术体系。其中最具突破性的是他建立的"氧盈、氧债"理论,这一理论至今仍是养殖水环境控制的基础。他提出的增氧机"几开、几不开"技术,将"救鱼机"转变为"增产机",这项技术已在全国广泛应用,成为养鱼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科技入户,打造精品工程

2005年起,王武教授承担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技术督导工作,任首席专家。他每年约有150天时间深入生产第一线,到塘边了解示范户生产情况。在他看来:"渔区第一线调研是我最好的业务学习,不仅使我了解当地渔业生产的脉搏和技术上的困难,还能加强科技服务的针对性。"

在督导工作中,王武发现基层技术人员和养殖户在实践中创造的新技术、新经验缺乏数据支撑和统一标准,难以推广。为此,他创新性地提出各示范县要根据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技术模式,推广模式化生产。

他总结出的"五个一"工作法更是成为科技服务的标准方法:找一批示范户、看一片养殖现场、开一个座谈会、办一个培训班、反馈一份意见。这套工作方法加强了服务的针对性,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

5年来,王武主持的全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累计实施了73个渔业示范县,指导渔业科技示范户2.98万户,示范水面126.31万亩,带动养殖户59.89万户,带动养殖水面910.95万亩。通过这项工程,累计增效54亿元,平均每个县节本增效7400万元。

创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王武教授最令人钦佩的是他善于从农民实践中发现和总结创新模式。2005年,在辽宁省盘山县调研时,他发现养殖河蟹的稻田水稻不会减产。通过深入研究,他提出了"盘山模式",核心是"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赢"。

这项技术创新性地实现了"1+1=5"的效果:水稻+水产=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目前盘山县65万亩稻田中,已有40万亩实施该项技术,占61%。这项技术对确保我国基本粮田稳定和粮食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现已在全国多个水稻种植区推广。

在安徽省当涂县,王武指导创建了以种草、投螺、混养、稀放、控水为核心的河蟹生态养殖新技术——"当涂模式"。经过3年努力,当涂县河蟹生态养殖面积达30万亩,产量超过1万吨,占全省河蟹总产量的14%,年产值达5.5亿元。更令人欣喜的是,通过生态养殖,养殖水域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此外,王武还与各地科技人员一起总结出"高淳模式"、"宝应模式"、"普陀模式"等多个成功模式,这些模式对推广生态养殖新技术,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渔民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荣誉等身,初心不改

王武教授的贡献获得了广泛认可。他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星火计划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多项奖励,荣获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个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2008年被评为首届全国兴渔富民十大新闻人物。

尽管荣誉等身,王武教授始终保持着谦逊务实的态度。近5年来,他发表的学术论文少了,但每年撰写的实施方案、计划、建议、总结等都在10万字以上。自2006年起,他亲自编发渔业科技入户简报190期,平均每周一期,为各渔业示范县沟通信息、交流工作经验提供了宝贵平台。

王武教授经常说:"我是毛泽东时代的青年人,是水产大学一手培养出来的,党和学校长期的培养,构成了我'三个一生'的为人宗旨:我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水产养殖事业,把一生献给培养我的母校,把一生献给亲爱的党。"

这位年过八旬的老教授,至今仍活跃在水产养殖的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誓言。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奋斗史,更是一曲献身农业、服务农民的动人乐章。在王武教授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看到了科技工作者对土地的深情与热爱。

王武教授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他的精神和事迹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水产人前行。